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广州丝织业与锦纶会馆的历史故事

清代广州丝织业与锦纶会馆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锦纶会馆是清代广州经济繁荣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97年,作为广州市目前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丝织行业专业会馆,它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按照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原状的原则精心修缮锦纶会馆。2005年2月2日,锦纶会馆正式移交广州市荔湾区管理,并向广大市民开放。目前锦纶会馆坐北朝南,广三路,建筑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

清代广州丝织业与锦纶会馆的历史故事

闫晓青

锦纶会馆

锦纶会馆,今坐落于康王南路289号。它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是广州丝织业“锦纶行”的行业会馆,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由于锦纶会馆是清代广州经济繁荣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97年,作为广州市目前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丝织行业专业会馆,它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创建锦纶会馆的目的最初是为供奉先师——汉代的博望侯张骞。从清雍正年间开始,广州的丝织业已日臻成熟,行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广州的丝织品闻名遐迩,已远销海内外,贡献于朝廷,成为“广货”中的佼佼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予广州竹枝词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反映了广州丝织业的繁盛。当时的广州丝织业在手工业行业中规模大,影响也大,最盛时人数达三四万,正如锦纶会馆内年代最早的一块石碑——雍正九年(1731)《锦纶祖师碑记》所述:当时在广州从事丝织业的有数百家,他们共同出资兴建了关帝庙(在今锦纶会馆的右边),作为丝织业的行业议事之所。后来丝织业日益发达,从事该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又于雍正元年集资在关帝庙左边兴建了锦纶会馆来供奉锦纶行内先师汉代的博望张侯。因为锦纶行内人认为:丝织业虽在黄帝之世已经出现,但其技术得以发展成熟是因为张先师得仙女秘传之支机石,而他又将丝织技术传给后人,才使丝织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兴隆。于是后人感念其恩,兴建锦纶会馆来纪念他。而锦纶会馆也成了广州丝织业的行业会馆,是该行议事之所。锦纶行的人士制定了本行的“庙例”,成立了“锦纶主会”,一年一度的“造值理”也在这里进行,选出值理多名,处理行中之事。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三“师傅诞”,行内人敲锣打鼓,抬着烧猪到此贺诞。看来,锦纶行已是一个制度较为成熟和完善、具有特色的行会了。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丝织行业,按产品种类,已分为朝蟒行、十八行、十一行、金彩行、广纱行等五大行。广州丝织业的产品多为外销货,据目前所掌握资料来看,已销往五大洲的多个国家。根据行内人回忆:若按销售地域,锦纶行可分五行,即洋行庄三行(安南货行、新加坡货行、孟买货行)、本地纱绸庄行及福州货庄行。其中孟买货要染色挑花,比其他行货色更为讲究,贸易额也较大。

按雇佣关系,丝织业分为出资方的东家行和丝织工人的组织西家行。东家行以锦纶会馆为集议之所,西家行以中山七路陈家祠右边的先师庙为集合地点。西家行立有行规,并有众多以堂或馆命名的工人宿舍,制定了详细严格的纪律。比如,不得在外滋事生端,为非作歹;不得酗酒喧哗;不得赌博;不得偷窃;不得窝藏匪类;不得欺弱畏强;等等。如有违规,则予以开除,全行都不再收留。西家行对工人的管理颇严,工人们工作之余自愿习武,借以巩固自己的组织,形成一种自卫的力量,当然在严格的行规管理下,习武也可以调剂生活上的单调和烦闷。丝织工人最重忠义二字,最爱打抱不平。

不少东家原出身工人,拥有织机,雇工织造,有的自己或家属也参加劳动。除从事丝织劳动外,更兼雇工的经营工作。工人受雇于东家,计件受值。一般包食,所谓“早上头一刀(猪红),午餐竹夹帽(乌榄),晚餐阿弥陀佛(豆腐)”。休息期也会包食,每月初二、十六“做牙(祃)”,供应四两肉。工人入行,须按技术等级、工资收入纳费,以供行内公共开支。(www.xing528.com)

每行每年“做牙”集会四次,三月开工、五月的“关公诞”、八月的“先师诞”、十一月的“还神”各一次。临时有事需商议也可由牙首召集聚会议事。每行都设有“先生”,由工人们推举,负责对外交涉以及处理内部事务。工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常向东家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这时就由西家行的“先生”与东家行的“先生”交涉,交涉不成,则全行罢工。双方的斗争常常以西家行的胜利而告终。

广州的丝织工人们在广州近代历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曾参与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斗,以七星黑旗为队旗,凭借简陋的装备,英勇抗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为广州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贡献了他们的力量。

原来锦纶会馆位于广州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新街。1958年由民政部门接管,把会馆改作民居,最多时有30多户人家居住。由于年久失修、乱搭乱建以及人为的损坏,锦纶会馆早已面目全非,岌岌可危。2001年开辟康王路,广州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对会馆实施整体平移,移至相距80多米的康王南路现址。之后,又按照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原状的原则精心修缮锦纶会馆。2004年7月,维修圆满完成。2005年2月2日,锦纶会馆正式移交广州市荔湾区管理,并向广大市民开放。

目前锦纶会馆坐北朝南,广三路,建筑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东侧毗邻康王路,西侧毗邻华林玉器街和华林寺。会馆内所保存的一方《锦纶会馆》石碑对会馆始建以及后期扩建情况有着详细的记载。会馆内完整保留的十多方碑刻,是研究广州丝织行业发展、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商贸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锦纶堂大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