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大水圳:南宋至清代的史籍记载

广州大水圳:南宋至清代的史籍记载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上述史籍记载,大水圳即今沙河涌,涌边的村庄为大水圳村。因沙河涌流量大,称大水圳。据族谱记载,大水圳村最迟建于南宋时期,当时就称大水圳村,也就是今天的天河村。史籍印证了村民所说的大水圳和大水圳村宋代已有,大水圳村改名天河村应是民国时期的事。

广州大水圳:南宋至清代的史籍记载

鹿步巡检司属:都一、堡十二、鄙二十一、村一百一十六。……村(一百一十六):石牌、冼村、簸箕、大水圳……

——清同治十年《番禺县志》卷三

石牌堡:沙河、林和庄、郭村、沙尾、寺贝底、大水圳……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二

小沙河水源出大沙河,自沙河市分派,西南流经竹横沙入二沙北水,二沙北水又东流经簸箕村南,大沙河水自西北来注之。大沙河源出银坑岭,南流经燕塘墟,东南流经沙河市,又东南流经大水圳,屈西南流经簸箕村入二沙北水。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二(www.xing528.com)

《番禺县续志》记载年限下限是清宣统三年(1911),即清朝覆亡的年份。根据上述史籍记载,大水圳即今沙河涌,涌边的村庄为大水圳村。清代的大水圳和大水圳村,都没有改名。此外,从上述两本旧志的地图中,也可以看出大水圳村的位置就是今天天河村的位置。圳,即人工修筑的水沟。相传,清康熙年间,村人在父老李秀圃倡议下,用40多天修筑,共耗费白银49两,按当时市价可买9头水牛,故称“九牛开一圳”。因沙河涌流量大,称大水圳。

民国时期的《大水圳李纯一房族谱》也记载了大水圳村祖先的由来,即始祖李纯一是猎德东村李氏始祖李铨的第五世孙,于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从猎德村迁居大水圳村,成为该村李姓始祖。据族谱记载,大水圳村最迟建于南宋时期,当时就称大水圳村,也就是今天的天河村。

另据华师大地理系教授曾昭璇考证,元代大水镇即现在天河村。“镇”与“圳”同音,可能是转变而来。(见《宋代广州卫星城镇考》)

史籍印证了村民所说的大水圳和大水圳村宋代已有,大水圳村改名天河村应是民国时期的事。关于天河得名于神话的美丽传说,应该是一直同时存在的事,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天河名称来源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