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地震异常现场核实报告(2016-2020)台站背景资料

甘肃省地震异常现场核实报告(2016-2020)台站背景资料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4-1嘉峪关地电阻率布极图1-4-5嘉峪关地电阻率测区及外线路位置与布极图图1-4-6嘉峪关台地电阻率测区N45°W测道示意图4.1.2.3 基础资料嘉峪关台探测体主要为白垩系砂岩,第四纪覆盖在30~40 m。

甘肃省地震异常现场核实报告(2016-2020)台站背景资料

4.1.2.1 台站测区环境地质构造

嘉峪关台的地电阻率台为国家级基本台之一,隶属于甘肃省地震局,位于嘉峪关市嘉峪关峪泉镇旅游景区内,嘉峪关城楼的东北角300 m处,距嘉峪关市约5 km的嘉峪关断层旁。该台始建于1970年,1971年1月正式投入观测。

嘉峪关地电阻率观测场地位于嘉峪关断裂带上,在区域构造上处在昆仑祁秦地槽系的祁连地槽西段北部,酒泉盆地中部嘉峪关古阶地上,介于阿拉善断块南缘超壳断裂带和祁连山北缘超壳断裂带之间。台站附近活动构造复杂,嘉峪关断裂带断裂全长70 km,总体呈北35°~40°西走向展布,在地貌上断裂表现为西高东低的陡坎,所见断层和物探资料表明,断层沿此陡坎延伸,以逆倾滑动为主,并兼有左旋扭动的特征(图1-4-4)。该台对本区及周围的地震有一定监测能力。

图1-4-4 嘉峪关台台址及地质构造示意图

4.1.2.2 台站观测过程及建设与发展

嘉峪关台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了地电阻率的观测,当初该台勘选N45°W 向和N50°E 向两个测道观测,供电极距分别为789 m、768 m,测量极距分别为300 m、220 m。80 年代曾对观测场地和线路进行了改造,N45°W测道,A4、M4、N4不变,仅对B4供电极向东南迁移200 m,AB 由原来的789 m 增至989 m,B4极正好跨过了嘉峪关活动断层,形成了跨断层观测,MN 仍为300 m;N50°E 测道,整个测线由覆盖层(厚约100 m)顶部往北平移了200 m,迁至覆盖层底部,并从观测装置中心点向两边延伸,使AB 由原来的768 m 增至1120 m,MN 由原来的220 m 增至370 m,降低了覆盖层对观测资料的影响,加大了有效勘探深度,还将两个测道的导线全部更换成优质8#钢丝。该台1971年1月—1980年12月使用DDC-2模拟观测仪器观测;1981年1 月—2000 年7 月使用ZD8 数字地电仪观测;2000 年8 月以来使用ZD8B 数字地电仪观测。2014 年1~4 月进行了背景场项目外线路改造,外线路全部改换成电缆,安装ZD8M 地电阻率仪器工作。

嘉峪关地电观测环境保护区位于嘉峪关城楼旅游景区西北方向1 km的戈壁滩上,2016年7月开始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嘉峪关市修建的旅游公路要经过嘉峪关台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区西侧,距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的B4供电极约50 m,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最小距离,旅游公路设计线路无法避开B4供电极;2016年7月嘉峪关台只有将南供电极B4向南偏东45延伸150 m,把B4(南供)供电极迁移至距离该公路200 m 处,沿着B4(南供)供电极线杆再埋设3 根9 m 电杆,重新架设钢绞线和电缆线,在新勘选的场地埋设铅板作为供电极;将公路东侧的线杆处8根电缆引入地下埋设,并套Φ100钢管以作为保护,埋地深度在1 m以上,埋设长度约300 m。2016年8 月16 日上午07:00 接入新改造的装置系统,由于装置系统变动,使得A4、B4供电极距由原来的989 m 增至1139 m(图1-4-5、1-4-6)。变动后的装置系统为不对称装置。因此,对装置系数K值采用不对称装置进行了重新计算,由原来1994升至2971(表1-4-1)。

表1-4-1 嘉峪关地电阻率布极

图1-4-5 嘉峪关地电阻率测区及外线路位置与布极图

(图中红色点画线为高压输电线路与电杆,红色三角形是地电场布极图)

图1-4-6 嘉峪关台地电阻率测区N45°W(A4B4电极)测道示意图

4.1.2.3 基础资料(www.xing528.com)

嘉峪关台探测体主要为白垩系砂岩第四纪覆盖在30~40 m。岩石孔隙度与电阻率变化的关系相当复杂,尤其不同的砂岩其孔隙度差异很大,致密结构的探测目标层对监测大幅度的视电阻率变化有利,嘉峪关台构造上接近断层交汇部位,介质压实程度低,各向异性程度高,对应力扰动敏感,符合地电阻率台站浅部电阻率大于10 Ω·m 的要求。嘉峪关电阻率台址位于嘉峪关断裂带上,又介于阿拉善断块南缘超壳断裂带和祁连山北缘超壳断裂带之间,这种特殊部位对多方式力源变化较为敏感。不论是青藏块体向北推挤或是南北两块体拉张运动,该断裂都会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而出现滑动、错位。台址岩性系砾石砂土岩,砂质胶结,质地坚硬,下伏岩石为红黏土,地表为厚30 m 的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W)所覆盖,地层走向呈北35°~40°,倾向西南,倾角73°~85°。台址电性条件属于低阻区,人工电位差较低。测区电测深曲线呈“KH”型(图1-4-7)。近几年来,风力发电发展,高压输电线路距离测区西供(A2)只要131 m,距离北供(A4)357 m,但对观测值的影响并不明显。由于N50°E 和N45°W 向深部电阻率差异较大,各向异性明显,有利于深部电阻率观测,对监测地层介质电性变化十分有利。

4.1.2.4 观测系统

目前嘉峪关台地电阻率观测布设有N50°E 和N45°W 两道测线,N45°W 测道供电极距A4B4=1.139 km,M4N4=0.300 km,N50°E 测道供电极距A2B2=1.120 km,M2N2=0.370 km,N45°W 测道跨越了14.7 m 的古河床深沟,测区最大落差达到20 m,并跨越了嘉峪关断层观测;N50°E测道布极区相对平坦。地表水系距离台站观测区大于20 km 的北大河(讨赖河、托勒河)东北流经嘉峪关市,南入酒泉市。

嘉峪关台地电阻率观测外线路采取水泥电杆架空方式布设,线缆下挂于承重钢绞线上,钢绞线与电杆接触点采取了绝缘处理,端点电杆的拉线使用独立钢绞线并加装了绝缘子,保证与电杆上的钢绞线不连通(图1-4-8)。供电线和测量线缆材质为多芯铠装电缆,电极材料为铅板,面积80 cm×100 cm正方形,电极水平铺设,埋深4~7 m,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在4~10 Ω之间,供电电极的接地电阻在2~60 Ω之间,符合观测规范要求(附件4-1)。外线使用天津市津成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生产的单芯屏蔽电缆φ10 mm,安装时绝缘测试值>1000 ΜΩ,外线电阻≤20 Ω/km,导线抗拉强度≥28 kg/mm2,两杆之间的距离≤50 m,对地绝缘电阻≥2 ΜΩ,四个测量极电极引线与外线安装在电杆半中央分线盒里,用空气开关控制;四个供电极的电极引线与外线接断线器。

图1-4-7 嘉峪关台电测深曲线

图1-4-8 嘉峪关地电阻率外线路图(左侧N50°E,右侧N45°W)

嘉峪关市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在6.7~7.7 ℃之间,每年1 月最冷,7 月最热,年极端最高气温接近39 ℃,极端最低气温接近-32 ℃,日温差在10~15 ℃,年平均降水量在85 mm 左右(气象部门公布结果),降水主要集中在6~8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6.7%,其余9 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3.3%。年平均蒸发量在2149 mm 左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5 倍。夏秋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在2.5 m/s。年无霜期仅有130天。2019年5 月13日对仪器进行临时检查,嘉峪关台地电阻率仪器工作状态正常(图1-4-9),检查结果符合规范要求(见附件4-1),所以这次工作重点放在环境变化分析和数值模拟方面。

图1-4-9 嘉峪关台地电阻仪器工作状态图

4.1.2.5 嘉峪关台站的历史资料

嘉峪关台地电阻率从1971—2011 年观测资料整体年变形态完整,测区整体在戈壁滩上,环境干燥,人为活动较少,不存在大的干扰。N45°W 呈现夏高冬低的年周期形态,N50°E则呈现夏低冬高的形态变化,两道在年周期形态上呈反向变化。地电阻率和自然电位测值受气象因素影响(主要是降水和温度的突降),雨季降水和冬季线路结冰造成数据突跳和阶变较多,这与台址条件的差异造成地下电性结构不同有关。

2012 年以来周围环境的变化有:2012 年7 月份架设高压线路距N50°E 测道A2供电级约150 m,从资料来看没有明显干扰;2013 年3~12 月因酒钢工业园区输水管破裂而N50°E 测道B2极坑进水,造成资料波动变化;2014年1~4月背景场改造将外线路裸线改为电缆。

该台站预报效能评估结果等级为B 级(附件4-2)。1999 年以来,嘉峪关地震台400 km 范围内发生了2001 年肃南MS5.3、2002 年玉门MS5.9、2003 年民乐-山丹MS6.1、2008 年肃南MS5.0、2008 年德令哈MS6.3、2009 年德令哈MS6.4、2012 年金塔MS5.4 等多次中强以上地震,该台电阻率资料在这些地震前均有明显的变化出现;自然电位资料自2001 年参加周月会商以来,尤其是N45°W 测道对应了附近多次地震,其异常形态表现为快速上升—持续高值—异常恢复后发震,异常信度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