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西县气候特点及地温分析

陇西县气候特点及地温分析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农、牧气候过渡地带。因受地形影响,可分为三个主要气候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城川19.6℃,南山17.8℃,北山17.6℃。城关地区历年分月平均、极端气温表一日最低气温,夏半年常出现在5~7时;冬半年常出现在7~9时。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5月1日,终日10月2日,间隔日数155天。地温 城川年平均10.7℃,较气温高3℃。

陇西县气候特点及地温分析

一、气候区系

本县地处中纬内陆,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多属温和半干旱区,兼有温寒半温润区。为农、牧气候过渡地带。因受地形影响,可分为三个主要气候区。

温和半干旱区

包括文峰、三台、城关、渭河、云田、和平、渭阳等地的川谷浅山区,海拔低于1950米。年平均气温7℃~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8℃~2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7℃。大于等于0℃积温3100℃~3400℃;大于等于10℃积温2400℃~2700℃。平均无霜期146天。年降水量450毫米左右,属本县降水量最少地区。

温凉半干旱区

包括马河、通安驿、权家湾、首阳、菜子、昌谷、宝凤等地的浅山沟壑区,海拔1800~2100米。年平均气温6℃~7℃。最热月平均气温17℃~19℃,最冷月平均气温-7℃~-8℃。大于等于0℃积温2700℃~3100℃;大于等于10℃积温2000℃~2400℃。平均无霜期140天。年降水量420~500毫米。

温寒半湿润区

包括种和、德兴、福星、柯寨、雪山、碧岩、菜子等地的山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4.5℃~6.5℃。最热月平均气温16℃~18℃,最冷月平均气温-7℃~-9℃。大于等于0℃积温2500℃~2800℃;大于等于10℃积温1700℃~2100℃。平均无霜期132天。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是本县降水最多地区。

本县受东亚大气环流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冬春初夏相对少雨,降水量大多集中在7~9月,占年降水量的55%。因而造成农、林、牧业需水与供水之间的盈缺矛盾。同时,由于植被差,地表径流大,土壤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很低,常有干旱发生。以春旱频率最大,占历年的50%,平均两年一遇。初夏旱46%,伏旱39%,秋旱35%。个别年份还可出现春夏连旱,伏秋连旱,一年四季大旱。

另外,受地形、海拔差异的影响,垂直气候也较明显。随地势增高,热量的空间分布递减,地势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湿润度则随地势增高而增大。

二、四季气候特征

我省根据气温、降水等因素,确定冬季为12月~次年2月;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以此分析本县四季平均气温,春季略高于秋季,冬夏温差23℃,四季平缓,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四季划分与平均气温表 (以平年计)

全县常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气流控制,当高低气压系统依此气流自西向东移动时,对四季气候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冬季(12~2月):地面为蒙古高压控制,气温低,气压高,降水稀少,多晴冷天气。平均气温-4.7℃。平均降水量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

春季(3~5月):蒙古高压开始向北退缩,太阳高度角逐渐加大,气温明显回升。雨雪天气较冬季增多,并偶有雷雨冰雹、大风天气出现。平均气温8.9℃。平均降水量9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1%,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春旱、霜冻、寒潮倒春寒等也可发生。

夏季(6~8月):地面已逐渐为低气压控制,高空西风气流减弱,副热带暖湿气流活跃,降水量明显增多,强者可发生暴雨。同时也易出现夏旱或伏旱。平均气温18.6℃。平均降水量22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0%。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初夏(6月)的冰雹,盛夏(8月)的暴雨,其次是连阴雨。

秋季(9~11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地面热辐射增多,气温开始下降,蒙古高压又重新开始控制本地。但由于副热带高压南退缓慢,初秋上空水气仍较多,加上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故降水丰沛,阴雨天气相对集中。平均气温7.7℃。平均降水量121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7%。主要灾害性天气为低温阴雨和早霜冻。

三、温 度

气温年平均城川(气象站)7.7℃,南山(碧岩点)6.1℃,北山(宏伟点)5.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城川19.6℃,南山17.8℃,北山17.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城川-6.2℃,南山-7.8℃,北山-7.5℃。

一日最高气温,夏半年(5~10月)常出现在16~18时;冬半年常出现在15~17时。

城关地区历年分月平均、极端气温表

一日最低气温,夏半年常出现在5~7时;冬半年常出现在7~9时。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5.9℃,出现在1966年6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23.4℃,出现在1981年12月18日。

平均年较差26.0℃,最大年较差54.9℃。

积温 热量受地形影响差异较大。海拔每升高100米,积温减少120℃~140℃,大于等于0℃积温2400℃~330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平均初日3月9日,终日11月20日,间隔日数258天。大于等于10℃积温1600℃~260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5月1日,终日10月2日,间隔日数155天。

地温 城川年平均10.7℃,较气温高3℃。最热月(7月)平均24.4℃;最冷月(1月)平均-5.3℃。

年极端最高68.4℃,出现在1959年7月27日。

年极端最低-30.2℃,出现在1975年12月15日。

冻土 历年最大深度达98厘米,出现在1983年1月。历年最早于10月中旬就可出现夜冻日消现象,最晚到11月下旬才有冻土。

稳定通过10厘米的平均冻结日期12月4日,通过30厘米的平均冻结日期12月21日。

10厘米平均解冻日期2月22日,30厘米平均解冻日期3月3日。

一般年份进入12月下旬土壤稳定冻结,厚度逐渐加深,最大深度出现在1月底2月初。到2月下旬开始化冻,直至3月底才能全部消通,最迟年份可持续到4月中旬。

无霜期 以地面最低温度小于等于0℃为霜冻指标,有时地温已降至0℃以下,但由于空气干燥,在地面或物体上没有形成结晶体(白霜),也同样使植物受冻害,群众叫“黑霜”或干冻。故俗有“四月八,黑霜杀”之说。(www.xing528.com)

城川平均无霜期146天,最长172天,最短116天。绝对无霜期仅有97天。

早霜冻平均出现日期10月4日,晚霜冻平均结束日期5月10日。

四、降 水

年平均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为:山区比川区多,南山比北山多,山区迎风坡比背风坡多。城川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最多年份607.3毫米(1967年),最少年份270.0毫米(1971年),最多是最少的2.2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旱、涝不均。

常年雨季从6月下旬开始到9月下旬结束。

历年降水量分配极不稳定的是6、8两个月,多少悬殊,变化最大。如6月,最多年可达149.1毫米,最少年只有13.9毫米,最多是最少的10.7倍。又如8月,最多年可达230.6毫米,最少年只有22.5毫米,最多是最少的10.2倍。因此,该两月易出现暴洪,又易出现干旱。

一日最大降水量76.9毫米,出现在1973年8月17日;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101.5毫米,出现在1973年8月20日~26日。

最多阴雨天气集中在8~9月。1976年8月出现过18~28日连续11天降水的天气。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多出现在冬、春两季。1964年12月2日~1965年2月20日出现长达81天的冬季干旱。

降水强度及降水日数 一日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超过50毫米为暴雨。据此统计,历年平均小雨日数38天;中雨日数11天;大雨日数2天;暴雨日数0.2天。平均降水日数(大于等于0.1毫米)10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27.7%。全年7月份降水日数最多,平均13.8天。12月最少,平均2.1天。暴雨日数主要出现在7、8两月。

春季第一场好雨(日降水量大于等于10毫米)最早3月1日出现,最迟到6月20日,平均日期4月26日。好雨出现频率,3月7.7%,4月53.8%,5月26.9%,6月11.5%。4月出现次数最多。

降雨和降雪 纯降雨季节为5月下旬~9月中旬,纯降雪季节基本没有。冬季以雪为主偶有降雨,春、秋两季以雨为主间有降雪。

降雪初日最早9月27日,最迟11月13日,平均10月23日。终日最早3月28日,最迟5月21日,平均4月20日。

历年降雪日数最多30天,最少8天,平均20天。最大积雪深度14厘米,出现在1960年10月24日;最多积雪日数41天,最少7天,平均26天。

五、光 照

陇西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太阳年总辐射量每平方米为5701.3兆焦耳,1963年最多,每平方米为6291.2兆焦耳,1975年最少,每平方米为4868.2兆焦耳。全年6月最大,每平方米665.6兆焦耳。12月最小,每平方米301.4兆焦耳。

年平均日照时数2292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52%。1963年最多,为2658.9小时,1975年最少,为1811.3小时。全年中以6月最多,平均235.3小时。9月最少,平均151.3小时。

六、气压、风、蒸发、湿度

气压年平均827.0毫巴,11月最高,为832.0毫巴,7月最低,为822.0毫巴。极端最高气压851.6毫巴,最低807.2毫巴。

风年平均风速每秒为1.4米。全年4月平均风速最大,每秒2.0米,12月和1月最小,每秒0.8米。历年最大风速每秒24米,瞬间极大风速达每秒40米(1966年6月26日19时35分)。

全年最多风向为东南,年频率11%,是主导风向,也是各月最多风向。西南风最少,只有1%。另外,静风频率最大为48%。

平均日照、风速、蒸发量、相对温度统计表

陇西县全年风向频率图

陇西县平均气温分布图

蒸发年平均1440.7毫米,为年降水量445.8毫米的3.2倍。历年最多1700.4毫米(1958年),最少1158.4毫米(1967年)。月最大蒸发量284.1毫米(1958年7月),最少22.3毫米(1981年12月)。

湿度年平均水气压8.2毫巴,7月最大,为15.5毫巴,1月最小,为2.3毫巴。一日最大23.0毫巴,一日最小0.5毫巴。

年平均相对湿度63%。9~10月最大,为79%,1月最小,为60%。日最小相对湿度为0,最大为100%。

〔附〕 气象机构

陇西气象站始建于1956年11月1日,站址在县城东关,北纬35°00',东经104°39'。观测场海拔高度1727.8米。

建站时称陇西县气候站,1960年10月改称陇西县中心气象服务站,1962年9月又恢复原名。1966年1月改称陇西县气象服务站,1969年1月又改称陇西县革命委员会气象站,1978年12月改为陇西县气象站至今。建站初由甘肃省气象局管辖。1958年11月交县人民委员会管理。1962年5月又收归省气象局管辖,1969年1月至1978年6月调整为由县革命委员会、县人民武装部管理。1978年7月再次收归甘肃省气象局管辖,至今隶属未变。

本县气象站属国家一般站,进行一日三次定时(8时、14时、20时)观测。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蒸发、日照、地温、冻土、积雪深度、墒情等。并担负每小时一次航空天气报告任务,向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提供雨情。每日8时向定西地区气象局、兰州中心气象台拍发重要天气实况报。夏半年(4~10月)拍发农业气象旬、月报。另外还进行业务服务工作,从事逐日短期天气预报,长期专题气候分析,年度气候评价,农业气候区划成果推广应用等服务工作。

1982年1月甘肃省气象局出版了《陇西站地面基本气候资料》,1983年8月气象站编印了《陇西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

县气象站建站初有4名专业技术人员,现增加到8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