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销社业务增长,销售量逐年递增

供销社业务增长,销售量逐年递增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8年撤销供销经理部,合并于工农业产品服务站,基层供销社改名购销社,由集体商业改变为国营商业。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网点的增多,供销社业务的扩大,销售量逐年递增。

供销社业务增长,销售量逐年递增

一、机 构

陇西的合作事业始于民国25年(1936年),举办信用贷款,发展至10社。民国30年(1941年)后又有特种产业合作组织,县政府设合作指导室,指导技术,交流经验。民国33年(1944年)成立县联社,群众集股入社,银行贷款支持,由省联社配给日用工业品向社员平价出售。与解放初期的供销合作社有相似之处。多系手工业生产者组合。但为取得贷款,形成盲目组社。民国37年(1948年)已有各类合作社136个,纺织社8个,员工消费社4个,腌肉社24个及烟丝社、大麻社、榨油社、文化社等。

1950年,建立文峰合作社,为本县解放后成立的第一个合作社商业。年底有菜子、首阳共3个合作社。至1952年有文峰、菜子、首阳、高塄、马河、云田6个合作社。并成立县合作社联合社,有职工56人。1953年设大麻收购站、城关消费合作社,增建高阳合作社。1954年11月县合作社联合社和基层合作社更名为县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县社)和供销社。下属9个基层社和供销经理部。1957年高阳、高塄、何家沟、黄家门、何家门社改设分销店。年末有基层社5个,分销店12个,“双代店”(代购代销)22个。

1958年7月,县社、服务局合并于商业局。供销经理部改设为生产资料购销站和农副产品购销站,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同年,通安供销社划入本县。新建城关、福星供销社。全系统有职工139人。1962年复设县社,并新设贸易货栈。

1966年9月县社再次撤销。1968年撤销供销经理部,合并于工农业产品服务站,基层供销社改名购销社,由集体商业改变为国营商业。1967年再次设立,1968年县社三次撤销。1970年供销经理部、基层社复原名。供销经理部调整改名为农副生产资料公司。1975年职工增加到317人。1976年县社三次设立。建立雪山、碧岩、双泉、高塄、种和、柯寨、永吉、和平、渭阳、宏伟等10个基层社。1977年又建昌谷、渭河、宝凤、三台、水泉、德兴等6个供销社,全县实现了一个人民公社有一个供销社。

1978年3月,县社撤销,恢复县贸易货栈,开展代购、代销、代储、代运业务。1979年7月县社复设。1981年撤销昌谷、宝凤、永吉、和平、水泉、渭阳、宏伟、德兴、雪山、种和、柯寨、双泉、碧岩、高塄、渭河等15个基层供销社,改设为分销店。后又恢复种和供销社。1983年贸易货栈改为贸易信托公司。12月县供销合作社改名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至1985年,县社下属城关、文峰、云田、通安、马河、福星、首阳、菜子、三台、种和10个基层供销社,18个分销店,183个双代店,农副、信托2个公司,3个饮食店,2个服务店,1个服装加工部,2个食品油料加工厂。全系统职工518人,其中县社21人。

二、供 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销商业通过和国营商业三次大分工,始终把组织工业品下乡和供应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以沟通城乡经济,支援农业生产。1952年销售额21.5万元,1957年达1049.8万元,以后人员不断增加,经营范围逐年扩大,至1965年有基层社8个,分销店14个,双代店148个,职工248人,全年销售额863万元。1985年销售额为2035.2万元,比1957年增长93.9%,为1965年的2.36倍。

生产资料 1954年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县社供销经理部开始组织生产资料的采购、调运、加工、供应。包括化肥农药、中小新式农具、耕畜等。基层社均设有生产资料门市部。1955年开始经营化肥,品种仅两三种,当年只供应10吨。后陆续增加到9个品种,采取层层计划分配的办法,供应量逐年增加。1957年供应61吨,1965年供应479吨,1973年供应4701吨,1978年供应11347吨,1985年供应10734吨。农药销售始于1954年的拌种农药——赛力散,后品种陆续增多。1953~1957年供应14吨,1965年供应农药械100架,60年代共供应115吨,70年代供应354吨,1977年农药械401架。80年代供应211吨,品种17个。中小型、新式农具,1954年开始推广单项步犁,先后增加山地步犁、水车、手摇抽水机、双轮单铧犁、双轮双铧犁、十二行播种机、丁字耙、摇臂式收割机、玉米脱粒机、铡草机、饲料粉碎机等。1954~1957年供应总值260万元。供销经理部常年派人驻站采购,确保中小型农具供应。50年代为5万~8万件,60年代为10万~13万件,70年代为15万~16万件,80年代为12.11万~42.5万件。对木、铁制农具、麻绳、挽具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1985年供应中小农具42.5万件,户均6.3件,其中,铁制小农具23万件,竹木农具17万件,车马挽具0.5万件,麻绳4万斤。1953年始供应耕畜,品种有内蒙马、新疆驴、秦川牛。1957年底共供应2749头,其中骡马477头,1965年达3072头。

供销经理部改设农副生产资料公司后,专业经营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有化肥、农药、中小农具、农用塑料薄膜等以保证供应。1985年,有仓库4375平方米,其中,生产资料仓库1721平方米,货场580平方米。自有流动资金46.17万元,固定资产73万元。年度销售额506.6万元。其中,批发497.2万元,利润9.1万元。职工59人。

生活资料 解放初,供销社实行国家牌价和入社社员优待价两种价格,入股社员可以优先优待购买商品,后紧缺商品如自行车缝纫机等,计划分配供应,一般物资放开供应。1955年,取消优待价格。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网点的增多,供销社业务的扩大,销售量逐年递增。1953年47.72万元,1956年235.73万元,1965年493.5万元,1976年934万元,1985年1160万元。

三、收 购

农副产品收购是供销社的主要业务。解放初,大麻收购站专业经营,后各基层社设收购门市部专门收购,方便了群众。1953~1957年收购总额为384万元,主要品种和收购量为:大麻5.68万担,亚麻290担,晒烟62.57万斤,粮食372.8万斤,油料299.4万斤,洋芋1546.4万斤。户均收入,比1952年增加96元,人均16元。1956年后,粮食、油料、肉食品、中药材交由国营商业经营,供销社只经营三类小宗农副产品、畜产品和废旧物资。由于国营专业公司初建,网点不足,供销社接受委托,签订合同,开展代购业务。先后为国营商业代购生猪、活羊、家禽、鲜蛋、中药材等;给外贸部门代购大麻、亚麻、苦杏仁、甜杏仁、白蜂蜜、羊毛、羊绒、山羊皮、绵羊皮、牛皮、兔皮、狗皮、杂皮、猪鬃、肠衣、羽毛、乱鸡毛公鸡三把毛、牛羊蹄壳、山羊胡子、人发渣等出口商品20余种。1956年供销社直接出口大麻5331担。至1957年,收购总额为219万元。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的1961年,农业大幅度减产,农产品歉收,收购总额下降到38万元。1966~1976年,经济单一,农副产品减产。但加强了派购,收购总额呈增长趋势,最低的1970年为318万元,最高的1976年达893.86万元。1977年收购总额为376万元,收购大麻5400担,亚麻409担,蜂蜜3.78万斤,水果11万斤。其中代外贸收购的为29.5万元,占收购总额的8%;代国营商业收购的为276万元,占收购总额的73.4%;主管收购为70万元,占收购总额的18.6%。收购的主要品种为大麻、蜂蜜、葵花子、杏仁、花椒、羊皮、羊毛、牛皮、兔毛、废品等。1979年后,经济搞活,部分农副产品取消派购,群众自销增多,收购额有所下降。至1985年收购大麻2448担,蜂蜜1.39万斤,葵花子5900斤,羊皮233张,羊毛4.024万斤,牛皮19张。收购总值仅180.8万元。(www.xing528.com)

供销社在收购农副产品的同时,还参与生产,指导生产,从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等方面扶持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先后开展的有:种植业,1964年引进中药材生地苗,试种15亩,当归试种135亩,到1966年生地播种面积达到645亩,当归为1077亩。1965年从山西引进党参,在菜子公社试种12.5亩,获得成功,以后逐步发展到全县各地。1976年国家收购210万斤,仅此一项,可收入455万元。随着流通渠道的拓宽,党参远销南方各省、市。文峰、菜子、首阳3个集镇成为中药材及其他农副产品的重点集散地。1976年,供应核桃子、葵花子、甜菜子、马尾高粱子、花椒子共4.4万斤,各种经济林木6万株。养殖业,引进推广来航鸡、澳洲黑、288、白洛克等良种蛋鸡,力克斯兔,长白仔猪以及意大利蜂等。1976年仅意大利蜂发展1104群,年产蜂蜜1.4万斤,1977年全县蜂场达到78个,其中国营5个,供销社11个,生产队62个,养蜂3125群,年产蜂蜜9.4万斤,繁殖新蜂1142群,产值达24万元。

陇西县主要农副产品收购统计表

续表1

续表2

四、管 理

供销合作社初建,即建立社员代表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以加强社员对企业的民主管理。1958年始,上述制度削弱,1962年复加强。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未开展重要管理工作。1979年后得以健全,并不断完善。解放后37年间,入社社员逐步增多。1956年为22737户,1985年为38721户,占全县总农户的61.7%。社员代表大会为供销社的最高权力机关。1952~1985年,县供销社共召开了5次代表大会,各基层社的社员代表大会,有的召开了5次,有的召开了4次。1983年8月县社召开第五届社员代表大会,重点讨论体制改革,改“官”办为民办,改全民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恢复供销商业的民主管理制度,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随后基层社推行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其形式有“五定一包”(定人员、资金、经营品种、损耗、出勤率,包利润或销售),“联销计酬,工资浮动”的分销店、门市部52个;“联购联销,工资浮动”的收购门市部10个;“个人承包,自负盈亏,超额分成”的1个(菜子供销社饭店);“定额到组,单独考核,联销计酬,超额分成”的集体商店2个;“利润包干,超额分成,完不成扣罚”的2个(农副公司零售门市部、汽车队);“计件工资”的农副公司棉花加工组。理事会是供销社的常设权力机关,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由5~11人组成,主任1人,副主任1~2人,每届任期3年。1958年后消失。1985年第五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出第五届理事会11人。监事会也为常设机构,由3~11人组成,每届任期3年,1985年恢复第五届监事会,由11人组成,主任1人,副主任2人。

五、经 营

供销社的资金来源,一是自有资金,包括社员股金和利润留成;二是银行贷款。随着业务的扩大,利润留成积累的资金增多,银行贷款的增加,自有资金和固定资产日益雄厚。自有资金,1953年为35.8万元,1956年为55.35万元,1965年为372.6万元,1979年为361.8万元,1985年为419.2万元,比1953年增长了10.68倍。固定资产,1979年为139.3万元,1985年为231.3万元,比1979年增长了66%。1985年8~10月清理旧股,落实股权9194户,10577股,股金2.5万元,兑现应分红利2670元,新入29614股,股金5.8万元,年末股金增到8.4万元。资金周转,1953~1985年,在140天以上的有15个年份,120~140天的有7个年份,100~120天的有6个年份,100天以下的有5个年份。最快的1966、1968年,周转4.4次,83天;最慢的1962年,周转0.67次,545天,亏损10.68万元。1985年周转2.67次,为135天。商品流通费用率,1953年以来,有13个年份在6%以下,有5个年份在6%~7%之间,有3个年份在7%~8%之间,有4个年份在8%~9%之间,有8个年份在10%以上。最低的1982年为4.38%,最高的1961年为17.6%。1985年为7.51%。

按照面向生产,面向群众,上级社为下级社服务,基层社为社员服务的方针,改善经营,扩大购销,建立管理制度,零售门市部(点)推行“拨货计价,实物负责”制。确定损耗定额,规定处理权限;商品采购按照计划进行,计划编制实行“五员”(业务员、统计员、采购员、营业员、保管员)联系制;利润分配“上少下多”供销经理部(公司)不得向基层社硬性搭配商品,滞销商品委托基层社代销,付给一定的手续费。重大购销业务推行合同制,财务部门监督;基层社零售实行柜、组核算“五定”(资金、销售、费用、损耗率、经营品种)制。公司批发实行大类商品核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