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文论创新观:揭示诸子《去蔽》说

古代文论创新观:揭示诸子《去蔽》说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提出“六蔽”说。诸子重视从思想上不断去蔽,主张不断突破思想的牢笼,彰显出不断求新思变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我们把诸子“去蔽”的方式方法大致归为学习型、突破型、革命型三类,相应地,中国古代文论的创新观念也大致可以归为这三类。

古代文论创新观:揭示诸子《去蔽》说

范春玲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在诸子的创新思维及其表述中,“蔽”是一个重要关键词。各家对阻碍思想创新的“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去蔽”的态度和方法也各有千秋,孔子主张学习以防“蔽”,荀子主张突破超越“蔽”,老子主张彻底否定推倒“蔽”。影响所至,古代文论形成几类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刘勰、叶燮为代表的学习型创新;王夫之为代表的突破型创新;严羽、梁启超为代表的革命型创新。相比之下,学习型创新模式影响更深远更持久,也表明古代文论创新思维缺乏突破性和革命性。(www.xing528.com)

关键词:诸子 去蔽 古代文论 创新

疏理诸子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关键词常被提及,这个词就是:蔽。老子说:“蔽而新成。”(《道德经》第十五章)孔子提出“六蔽”说。《荀子》专门设有《解蔽》篇。其他人虽然不用这个词,但也有相关论述。“蔽”是什么呢?“蔽”者,“蔽小草也。”[2]小草被高大的物件遮挡住了,见不到外面的阳光和世界,引申为由于没有站在应有的高度,视野被挡住了,思想被遮蔽了。“蔽”是思想的牢笼、思维的窠臼,一切旧有的模式、规范、标准、成规等都是各种思想牢笼和思维的窠臼。“去蔽”就是要突破这些旧有的思想牢笼和思维的窠臼,更新思维方法和视角,不断跳出旧有的思维模式和思想的牢笼,从更高、更大、更宽、更新的角度地看待问题。诸子重视从思想上不断去蔽,主张不断突破思想的牢笼,彰显出不断求新思变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这种创新思维和精神,对后世文论的创新观念产生深远影响。我们把诸子“去蔽”的方式方法大致归为学习型、突破型、革命型三类,相应地,中国古代文论的创新观念也大致可以归为这三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