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时,将其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向前苏联学习。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被迫中断。自此,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这意味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始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时,将其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向前苏联学习。与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交流包括:引进前苏联教育理论、有组织地翻译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前苏联聘请专家、互派教育代表团和留学生等。仅从1952~1956年,我国翻译出版前苏联高等学校教材就有1393种。尽管尚谈不上高等教育国际化,我国只是与前苏联高等教育界进行单项交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阶段的两国高等教育界的合作和交流,对中国高等教育快速步入正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我国还与一些东欧国家开展了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1950年9月,我国政府首次派遣35名留学生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五国学语言地理历史(吴坚,2008)。

到1966年,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被废止,中国的高等教育陷入了全面瘫痪的状态。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被迫中断。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的重要转折点。1983年,邓小平同志对教育事业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自此,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际教育交流迅速恢复和发展。首先是出国留学人员剧增。据统计,1979~1986年间,我国公派留学人员的总数达到2.7万人,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人数也稳步增加。(www.xing528.com)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也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初次热潮。欧洲联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继成立,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此外,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跨国界、跨地区的交流变得非常便利,这些因素都从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随着经济的腾飞,教育水平的提高,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得以蓬勃展开。出国留学、来华留学生人数都呈现显著增加的态势。1996年,我国接受来华留学生41211人,一跃进入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八强之列。到1998年,我国已向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近30万名留学生,并同14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和合作关系(吴坚,2008)。

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自此,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除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收取学费、带商业性的教育活动,均属“教育服务”范畴,“教育服务”包括提供远程教育、提倡出国办学、鼓励出国留学和开展专业人才国际流动等主要内容。这意味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始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实践中既吸收了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些有益的经验,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互换留学生、专家学者互访、学术研究、国际合作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形式进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