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古调查揭示西安阿房宫遗址真实巨大建筑

考古调查揭示西安阿房宫遗址真实巨大建筑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考古工作者最近调查,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市西,今阿房村附近,包括今三桥镇至西兰公路一线,大约在南北三公里处,皆可找到秦宫殿遗迹和瓦当等建筑材料,其确切范围尚不能确定。此一高台建筑基址,至今仍高出地面10米以上。经1973年发掘,首次发现了秦代的彩色壁画及其他建筑材料。使我们进一步相信,古人对秦宫殿的描写是有根据的。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斗拱的安装,当时只限于宫殿、宗庙等建筑。

考古调查揭示西安阿房宫遗址真实巨大建筑

秦汉时代的宫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动用大批民力,修筑豪华的宫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陂”,“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室复道,周阁连属”。“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在这些宫殿中,当然以著名的阿房宫为最宏丽。据考古工作者最近调查,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市西,今阿房村附近,包括今三桥镇至西兰公路一线,大约在南北三公里处,皆可找到秦宫殿遗迹瓦当建筑材料,其确切范围尚不能确定。目前,考古工作者在今西安市西三桥镇南,东起巨家庄,西到古城村处,找到阿房宫前殿遗址。这里夯土迤逦不绝,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500米左右,总面积在60多万平方米以上。此一高台建筑基址,至今仍高出地面10米以上。(见王学理《秦都咸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199-200页)。对照有关的记载来看,阿房宫确实是宏伟壮观。其他宫殿当也不相上下。可惜,这些宫殿均已荡然无存。仅从已发掘的咸阳西阙宫遗址来看,也可想见其规模:西阙在今咸阳市秦都区龚家湾到杨家湾这一区间内的牛羊村附近,是考古工作者1959到1961年在此发现的十二处建筑遗址中的一处。经1973年发掘,首次发现了秦代的彩色壁画及其他建筑材料。使我们进一步相信,古人对秦宫殿的描写是有根据的。[337]

汉初,萧何在长安刘邦修建了壮丽的未央宫,又将秦代宫室稍加修复。到武帝时期,国力极盛。他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在长安杜陵南山下有从事烧砖瓦的数千人规模的窑场(见《汉书·董卓列传》)。建造宫殿数量多得惊人。据《汉书》及其他有关古籍记载,西汉的宫就有:未央、长乐、长门、鼓、承光、池阳、宜春、延寿、集灵、望仙、长杨、长平、黄山、祈年、沛、通天、駊婆、林光、甘泉、龙泉、首山、交门、明光、五柞、万岁、竹、寿、建章、太乙、恩子、夜光、棠犁、扶荔、望远、昭台、蒲桃、萯阳、钩弋、长定、永信、中安、元、大台、步寿、梁山、四中、三良、宣曲、鼎湖、谷口、日华、曜华、龙渊、咸阳、养德等宫。实际数目恐远超过此数。

西汉宫中之殿,也多得惊人。今可知的即有金华、神仙、高门、增城、宣室、承明、凤凰、飞雨、昭阳、钩弋、武台、寿成、万岁、广明、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东明、曲台、白虎、回车、长丰、晶德、麒麟、椒房、宣德、通光、高明等殿。此外还有多得不可胜数的台、观、池苑。长安城内,宫殿鳞次栉比,金碧辉煌。如未央宫就由承明、清凉、宣室等四十多个宫殿台阁组成。近年考古工作者发掘调查中发现:宫殿柱基多为精细之白石,墙壁一般用板筑土夯或以土坯垒成,外涂一层坚硬的朱红色细泥沙。所谓“土被朱紫”(张衡《西京赋》)就是指此。屋面的筒瓦头皆有花纹或文字。其豪华的程度确是“穷泰而极侈”。

汉陶翼兽

东汉迁都洛阳。自明帝时起,大量营建。其中以德阳殿为最。规模不亚于阿房、未央,《汉职典仪》曰:“德阳殿周族容万人,陛高二丈。”《洛阳宫阁传》载:此宫“南北行七丈,东西行三十七丈七尺”。张衡在《东京赋》中盛赞洛阳宫殿之盛况这样写道:

逮至显宗,六合殷昌,乃新崇德,遂作德阳,启南端之特闱,立应门之将将。昭仁惠于崇贤,抗义声于金商,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其内则含德、章台、天禄、宣明,温饬迎春,寿安永宁。飞阁神行,莫我能形。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渚戏跃鱼,渊游龟永安离宫,修竹冬青。阴池幽流,玄泉洌清。鹎鶋秋栖,鹘鸼春鸣。鴡鸠丽黄,关关嘤嘤。于南则前殿灵台。和欢(驩)安福,謻门曲榭。邪阻城洫。奇树珍果。钩盾所职。西登少华。亭候修謻。九龙之内,寔曰嘉德。西南其户,匪雕匪刻。我后好约,乃宴斯息。于东则洪池清药,渌水澹澹。内阜川禽,外丰葭菼。献鳖蜃与龟鱼。供蝎与菱芡。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瑰异谲诡,灿烂炳焕。

这里提到的崇德、德阳及含德、章台、天禄、宣明、温饬、迎春、寿安、永宁诸殿,崇贤、金商、云龙、神虎诸门,以及永安宫、濯龙池、灵台等等,均应并非虚构。由此也可窥见其宏丽程度比之西汉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总之:秦汉时代的宫殿建筑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奢华之程度都是空前的。(www.xing528.com)

宫室建筑的特点 根据文献记载及遗址的发掘可知,秦汉时代的宫室建筑有如下特点:

(一)秦和西汉宫室基本沿袭战国以来流行的高台建筑。墙多为土筑,秦时壁柱用圆形暗柱,柱脚埋入柱洞,底施柱基,西汉时柱石顶部与地面平。壁柱多下埋入洞内,一些不靠墙的柱础正中凹下,柱根置于础凹洞中,可见西汉时上部木结构已能大体保持稳定。它为东汉废弃夯土高台建筑代之大量采用斗拱的木结构楼阁开辟了道路。

(二)宫殿建筑多四面为檐。《仪礼》疏曰:“汉时殿室四面流水。”《周礼·匠人》的“四阿重屋”即秦汉时流行的四面流水的殿堂,而宫与宫间往往有“复道”形的走廊,精巧者称“飞阁”。《三辅黄图》曰“帝于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辇道为阁道,可以乘辇而行。”这是一种类似今日的立体交叉桥似的廊道。

(三)除殿中地面沿用以往抹草泥的方法外,秦和西汉开始使用铺地方砖和空心砖等踏步,西汉时以方砖为多,已用漆等漆地,主要是黑、红两色,《汉宫典职》“以丹漆地,或曰丹墀”,即此。亦有用黑漆者,《西都赋》有“玄墀砌釦”即用黑漆漆地。墙壁的装饰多用灰涂之“饰墙使白之”(《周礼》郑注)后宫温室,则涂以椒,称为“椒宫”。宫殿及贵族住室墙壁多被以文锦,称为“壁衣”,其华丽程度是不难想象的。

(四)建筑中使用许多大型之金属构件。《汉书·外戚传》:“壁带往往为黄金釭,涵兰田璧。”《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是金铺首,《景初殿赋》“青铺银铺”则是银铺首。从近年来不断出土的大量汉代金属铺首,可以证明上述记载是可靠的。

(五)东汉时期大量采用“层栏叠宇”支架起来斗拱的抬梁式木结构。殿宇的斗拱有实板拱,一斗二升拱,一斗三升拱等。而斗拱中栌斗、散斗形状也基本定型。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斗拱的安装,当时只限于宫殿、宗庙等建筑。在壁柱的使用上,已能安善地解决外转角处的复杂结构。柱形除方,圆两种外,又出现较多的三角形等多种形式,表现了建筑的精美和建筑技术的高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