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回族:商业领域的成功群体

广东回族:商业领域的成功群体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内陆各地从事商贸及各种工艺的回族穆斯林,经西江流入广东。佛山清真寺的兴衰反映了清代初期,广东回族穆斯林商人的商业活动、宗教生活和迁移流动。在江南回族商人中,对广东回族社区影响最大者当属浙江穆斯林商人傅云峰。清代至民国期间,广州市共有26家牛肉档,分布在市内各回族穆斯林社区。除此之外,清代尚有不少来自于西北、中原和西南等地的回族穆斯林,因传教、讲学、游学等原因来到广州并定居于此。

广东回族:商业领域的成功群体

康乾盛世之时,广东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不少回族商人和手工业者来到本地。当时,内陆各地从事商贸及各种工艺的回族穆斯林,经西江流入广东。据广州回族族谱记载,清代陆续有回族商人自江南一带来到广州,他们在广东各地经商获利,其中有部分回族商人逐渐定居于此,是今天广州回族先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江南各地的回族商人聚集于商贸和手工业兴盛的广州、佛山一带,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这些穆斯林商人也积极地参与到当地穆斯林社区的宗教活动中。在佛山,穆斯林商人因“朝夕礼拜不便”之故,捐建清真寺,以供平时礼拜和聚礼之用。据1984年广州怀圣寺发现的,由署名“江南众客”的徐惠兴、金宜盛等八人所立石碑记载,佛山清真寺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来自江南各省并定居佛山的穆斯林商人捐建。佛山清真寺的兴衰反映了清代初期,广东回族穆斯林商人的商业活动、宗教生活和迁移流动。清初,大批江南回族穆斯林商人的来到,使得佛山等地的伊斯兰教事业兴盛起来。但随着经济中心日渐向广州转移,一些穆斯林商人也陆续迁至广州,这使佛山清真寺的管理和使用陷入了窘境,终至荒废。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建立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废用,佛山镇清真寺共存在75年。在江南回族商人中,对广东回族社区影响最大者当属浙江穆斯林商人傅云峰。傅云峰(1635—1723年)本为汉人,名希辉,字逸民,籍贯为浙江金华人氏。康熙年间,傅云峰来广东经商,为强盗所害,幸得濠畔清真寺阿訇施救。傅云峰感念阿訇救命之恩,后皈依伊斯兰教。傅云峰除了重建濠畔寺并重修诸寺外,还在广州大新街购置房屋,设立孀妇房,以安置穆斯林孀寡人员居住。

傅云峰及夫人之墓

濠畔清真寺古寺增辉匾额

濠畔清真寺古寺重光匾额(www.xing528.com)

在濠畔清真寺做礼拜的穆斯林

在濠畔清真寺内,中外穆斯林听讲卧尔兹

除了穆斯林商人群体外,清代广东城镇中的回族穆斯林主要从事屠宰业、手工业和餐饮业等行业,多为小贩、杂役、店员、职员、教师、医师等。广州民谣“回回生计路子窄,当差、从医、卖牛肉”“回回身上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等,反映出当时回族穆斯林所从事的谋生行当主要集中于社会中低阶层。其中,广州回族屠宰业兴起于光绪末年。在20世纪10年代前,广州回族穆斯林通常在市集上购买禽畜,携回自制自食,直到回民马逢际在太平桥(今人民南路)设档宰牛,供应回民。继马逢际之后,“万盛”“宽记”“昆记”“永合”“水盛”等数家牛栏相继开张经营。清代至民国期间,广州市共有26家牛肉档,分布在市内各回族穆斯林社区。广州回族清真饮食业则兴起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回民保氏家族在濠畔清真寺附近开设的“保氏线面店”、傅氏家族开设的烧鹅店较为出名。此外,还有何氏的聚兴茶楼、杨氏的漱记茶楼、萨氏的云记茶楼以及萨堂记饼家和杨合记冰室等等。清代,行医也是广州回族的传统职业。从清代至民国期间,广州回族穆斯林中的杨、保、马、徐、羽、萨、丁、刘、蒋等家族,其子弟执业从医的人数甚多,据统计达100多人。除此之外,清代尚有不少来自于西北、中原和西南等地的回族穆斯林,因传教、讲学、游学等原因来到广州并定居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