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门市革命老区的创建与发展

天门市革命老区的创建与发展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门县委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 十分注重发展地方武装力量。天潜游击队“脱离生产,作为对敌斗争的基干”,主要任务是,在天潜地区稳定局势,保卫党的区委会和党支部,大力发展工农游击队。这一更名,标志着天门苏区的形成。天门苏区的形成,为红军主力进一步开辟发展襄北苏区奠定了基础。《湘鄂西苏维埃》1930 年 9 月 15 日刊登了天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消息配合红军主力拓展苏区。

天门市革命老区的创建与发展

八七会议”指引航向。在极端危机的情况下,党的“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及时指明了革命的航向。天门骄子吴启曼、潘洋龙、鄢泽孚、姚普生、吴新武等一批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革命信念毫不动摇,斗争意志更加坚强。他们迎着狂风恶浪, 坚决贯彻执行“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与反革命的殊死斗争、反复较量中重建党的组织;举行秋收起义,发展人民武装;配合红军作战,创建红色苏区; 领导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和抗灾斗争,经历了极其艰难曲折的过程。

1927 年 8 月,中共湖北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鄂中、鄂西地区分头发动农民秋收起义,抽派了大批干部前往组织领导。首先委派原天门县委书记唐方九任鄂中特委负责人,以天门、汉川为中心组织领导秋收起义。9 月,省委将唐方九调离鄂中,改派王平章负责鄂中特委的工作。他们先后向隐蔽在各地的县委成员传达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组建中共天门临时县委员会(简称“临委”,王平章任书记)。不久,省委又派任旭、黄鳌、黄赤光等巡视天门,指导秋收起义。进而增派赵璞、王旷等人到天门,加强对军事工作的领导,在卢市、彭家垴组建鄂中区游击大队,王旷任大队长,下辖天门县游击队,有 40 余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中共卢市区委和中共卢家口、净潭、彭家垴支部相继恢复;麻洋、佛岭和仙北支部,天西仙人桥、灰埠头支部, 干镇驿支部,柳河支部,城关支部等先后恢复和重建,恢复发展党员 30 余人。各地党组织一经恢复建立,即刻发展革命武装, 秘密购买武器,为秋收起义作准备。

“三大”起义威震天汉。1927 年秋,中共鄂中特委作出决定,发动各县农民起义,驱逐国民党驻军,杀官夺印,推翻地主豪绅的反动统治,建立农民协会作为临时政权机关,争取尽快与邻近各大起义区域打成一片。在中共天门临时县委和地方党组织领导指挥下,天东卢市、净潭和天西灰埠头等地,先后发起三次秋收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天门乡村反动政权和封建势力,扩大了游击武装,促进了净潭和汉川边界红色区域的形成,为鄂中特委领导天汉起义打下了基础。

1927 年冬,中共天门、汉川党组织领导两县农民在秋收起义的基础上,举行了联合起义,历时 9 天,杀戮土劣近 100 人,处决大土豪 20 余人,消灭团防武装 70 多人,推动了两县农民斗争迅速全面铺开,促进了鄂中各县的革命斗争。

1928 年初,天东卢市、净潭地区乘势而上,举行了年关起义,先后三次打退了卢市保安团勾结天北 5000 多名红枪会会员的武装进攻。不久,全县党员发展到 150 余人。

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和“三大”起义的成功举行,拉开了创建天门苏区的序幕,推进了天门苏区的开创。

恢复重建党的组织。1929 年 2 月,为了沟通与洪湖中心苏区的联系,中共天门县委在黑流渡潘家湾整顿重新建立。会议选举潘洋龙为县委书记。县委下辖天西、卢市、黑流、麻洋、柳河区委及干镇驿、彭市河、赖新场支部等基层组织。经过几年的恢复和重建,全县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到 1931 年底,共建立黑流、卢市、干驿、麻洋、天西、城南、柳河、皂市、石河、九真等十个区委和县城特别支部,党员人数猛增到 1248 人。党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下了根。(www.xing528.com)

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天门县委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 十分注重发展地方武装力量。1928 年底至 1929 年初,天门各区普遍建立了游击队,少则十余人,多则几十人。1929 年 2 月,根据中共鄂西特委的指示,正式成立天潜游击大队(又称赤色警卫队),同时将李振华的天北赤卫队并入,队员大部分由各区游击队抽调而来,计有二三百人。由吴新武任大队长,姚普生任政治委员,吴卓任副大队长,吴启曼负责政治工作。天潜游击队“脱离生产,作为对敌斗争的基干”,主要任务是,在天潜地区稳定局势,保卫党的区委会和党支部,大力发展工农游击队。在战略上采取“你来我溜,你歇我扰,时隐时现,你东我西”的游击战争方式,开展对敌斗争,创造“割据”条件。1930 年 7 月下旬, 红二军团攻克潜江县城后随即占领岳口镇,大大推动了天门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发展。是年底,天潜游击队发展到三四百人, 组成 5 个中队,每个中队都有六七十支枪。以后,天潜游击队被编入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赤卫总队江左军(第七大队)。从此, 游击队对敌斗争由隐蔽逐步转向公开。

建立天门县苏维埃政权。1930 年 7 月以前,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处于准备阶段。党活动的大部分地区属游击区性质, 乡村以农民协会组织行使红色政权的职能。天门县委建立后,于1930 年 9 月 15 日,首次成立了临时革命政权机构——天门县革命委员会。机关驻地先后设在黑流渡、杨家场、灰埠头等地,下辖黑流、柳河、干驿等区。革命委员会一经成立,便积极领导工农群众建立革命武装,保卫自己,打击土豪劣绅,镇压反革命;带领群众生产自救,改善工农生活,救济贫苦老百姓,致力于筹建苏维埃政权。1930 年 11 月 20 日,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指示天门县革命委员会:“天门目前的反动派处在极端动摇和崩溃当中,企图苟延残喘,你们应当在积极进攻中巩固与发展红色区域,这差不多是你们目前冲破恶劣环境的唯一方法。”此后,天门县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天门县苏维埃政府,隶属湘鄂西联县政府和湘鄂西省(临时)苏维埃政府,机关先后驻杨家场、灰埠头、卢家口、(东) 蒋家场等地。这一更名,标志着天门苏区的形成。

1931 年 3 月 7 日,中共湘鄂西特委在《关于红二军团与苏区失掉联系后的经过报告》中指出:“自去年 9 月间红军配合江、监、石、华四县十余万群众攻下监利后……湘鄂西苏区上抵沙市近郊, 下抵仙桃北至天门,南至安乡造成整个赤色区域……”天门苏区的形成,为红军主力进一步开辟发展襄北苏区奠定了基础。

《湘鄂西苏维埃》1930 年 9 月 15 日刊登了天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消息

配合红军主力拓展苏区。1931 年夏秋之交,洪湖地区遭受严重水灾,国民党趁机对红军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围剿”。红军决定北渡襄河开辟新区。为了迎接红军的到来,天潜游击队和各级党的组织、苏维埃政权了解敌情,侦察地形,宣传群众, 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9 月底,配合红九师从黑流渡、官祭口、张截港一线渡过襄河,到达襄北。11 月,中共湘鄂西省委决定红军主力向襄北各县发展,在天门、京山、潜江三县边境地区设立天京潜特区,组建中共天京潜特区委员会,谢威、姚普生先后任特区区委书记。特区建立后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襄北苏区,控制襄河和汉(口)宜(昌)公路的交通要道。同时在天门县委、特区区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游击队和广大群众配合贺龙、段德昌指挥的红军在张截港、黑流渡、拖船埠、皂市、文家墩、张家场等地进行了一系列战斗,有力地打击了盘踞在当地的国民党反动派,共歼敌 6000 余人,取得了反“围剿”斗争重大胜利,被中央和湘鄂西省委称为“襄北大捷”。同时,使苏区迅速拓展。在天汉、天潜县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先后建立了黑流区、石河区、天西区、卢市区、柳河区、城南区、皂市区、干驿区、麻洋区、大板区共 10 个区苏维埃政府。至 1932 年 1 月,除天门城关外, 整个天门集镇乡村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割据面积占全县面积的 85% 以上。1932 年 3 月 5 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关于扩大襄北及荆南新苏区决议案》中称:“半年来,襄河北岸苏维埃运动的发展有极大的成绩,天门苏区占全县三分之二,汉川襄北部分己全成苏区,潜江襄北部分群众均已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