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门市革命老区的良好开端

天门市革命老区的良好开端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中共天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 1956 年 6 月 5日至 11 日在县人民委员会大礼堂隆重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党代会,它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天门的奋斗目标。大会结束之后,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县委的工作部署,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天门的工作上来,迎接党的八大胜利召开。

天门市革命老区的良好开端

建设社会主义新天门鼓舞人心。在全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中共天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 1956 年 6 月 5日至 11 日在县人民委员会大礼堂隆重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党代会,它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天门的奋斗目标。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审议县委书记胡恒山代表天门县委作的工作报告,讨论了《天门县 1956年至 1962 年农业发展全面规划(草案)》等文件。与会代表根据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精神和湖北省委提出的“动员一切积极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湖北而奋斗”的号召,分析了全县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推进高级社,农业生产中重抓棉花生产而放松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和各级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各项建设的成绩, 特别是城乡人民度过了 1954 年特大洪灾和寒灾,实现了农业合作社和对私营经济改造的胜利。会议确定了今后的目标任务:按照 1956 年至 1962 年农业发展全面规划,推进农业合作社全面向高级社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天门向前发展。大会结束之后,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县委的工作部署,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天门的工作上来,迎接党的八大胜利召开。

党的八大精神深入人心。1956 年 9 月 15 日至 27 日,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今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作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决策,即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推进经济建设;按价值规律改进经济管理;扩大人民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双百”方针,不断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工作;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等等。党的八大会议闭幕后,中共天门县委于 9 月 30 日召开全县指导员生产小组组长(撤销原区委建制改此名,实为区委书记)会议,及时传达贯彻了党的八大会议精神,并按中共湖北省委、荆州地委的指示精神,决定从 10 月起到 1957 年 3 月在全县开展一次以学习八大文件为主的整风学习,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更大的胜利。通过 5 个月的贯彻学习,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在全国取得决定性胜利,已经由民主革命时期转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聚精会神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大的发展。在学习宣传党的八大精神的过程中,天门县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湖北省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不断完善合作社经济体制,在加强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使党的八大精神落地生根。

党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振奋人心。在农业生产上, 县委根据党的八大关于“粮食生产是农业经济的基础,必须优先发展,同时也必须按照适当比例发展棉花和其他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精神,结合天门实际制定出“以增产粮、棉为重点,同时保证完成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计划,因地制宜地发展渔业林业畜牧业及其他副业”的农业生产方针,开展了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对农业社和社员的正当副业经营,在税收上采取优惠和减免的办法,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贯彻执行民主办社的方针, 在合作社内建立民主办社制度,实行财务民主管理、社队分权, 建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严格财务开支制度,执行“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推行工包到组、田间灵活包到户,统筹安排各种劳动力。在经营上量力而为,克服盲目性,严格集体财产保护制度。在合作社收益分配方面,兼顾国家、合作社和社员三方面的利益,做到合作社的公共积累和社会收入都逐年增长,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商业流通体制上,对贯彻执行“开放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允许少量个体经营户在国家市场专职人员监管下进行自由贸易活动,克服个体投机倒把的资本主义倾向。在合营、合作商店贯彻民主办店精神,建立店内管理委员会,公私方采取明确分工、互助协商办事的办法,克服了公方包揽和私方不满的偏向。在开放自由市场中,除对重要商品加强价格管理外,对小商品实行自由交易,自由议价,地区开放,多种经营; 建立农民服务部,组织农民自由交易农产品农村市场很快活跃起来。特别是允许农民经营部分家庭副业,不仅活跃了农村集贸市场,而且保证了农民家庭收入的提高,补充了合作社小商品生产的不足。

在财务工作上,力求开源节流,加强物价管理,做好农产品调价工作和工业品价格的审查工作,消除价格中的不合理现象, 保证市场稳定,合理安排和执行财政决算,力求节省开支,积蓄财力,保证经济建设按计划完成。

在科教文卫事业上,有了起步和开创性发展。

农业科技开始起步。新中国建立之前,没有专门的农业科技机构。农田耕作以自然分散封闭式的小农经济模式为主,农作物大多靠望天收和繁重的租佃劳动。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和农村互助组、合作社的建立,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1952 年 4 月,开始建立天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1956 年区农技站增加到 11 个,每站有 4—5 名技术员,1957 年底成立天门县农业技术科学研究所。这些科研机构相继建立和扩大,着手开展了试验性的技术研究和全县推广工作。农作物的选种、育苗、耕作等,都是先经过农技站试验后再大面积推广。县委在小庙乡试点,推广科技种田知识,小庙乡皮棉单产首次超 50 公斤,成为全县第一个皮棉亩产创高产的乡,受到国务院表彰,其成果事迹被选送到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www.xing528.com)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工作,将原天汉县在干驿设立的第三初级中学与天京潜县接管的天门初级中学合并为鄂中天门中学(并设有简易师范班)。1956 年新校舍师范班迁入城关镇北门外儒学旧址, 有 243 名学生提前两年毕业。1957 年,天门有高中 1 所 10 个班,学生 510 人;初级中学由 1953 年的 1 所 24个 班发展到 1957 年的7 所 60 个班 3139 人(学生人数比前增加 2 倍)。小学教育从 1954 年开始实行全日制小学,根据荆州专署小学教育发展计划,小学调整为 222 所 1780 个班,学生达 5.32 万人。1957 年全县有公办小学266 所,学生 6.3 万人,民办小学 436 所,学生 1.2 万人。幼儿教育也开始起步发展。1956 年底,全县部门和集体办幼儿园 55 所, 入园幼儿 55 个班 838 人。

1958 年 6 月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左)来天门视察农业生产与小庙乡灯塔一队植棉能手伍远茂(右)一起在田间采摘棉花

积极推进文化建设。认真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的方针,开展群众文化创作和文艺演出活动。1953 年春,全县召开首届文化工作者代表会,举行首届民间文艺会演。天门著名艺人沈山表演的《打莲厢》获奖。县文化馆主编的《天门文艺》创刊。一些小戏曲、小戏剧作品在《湖北文艺》和省《戏剧》杂志发表。

1955 年建成的天门县工人俱乐部(占地 400 平方米,主楼为二层砖木结构)为县一级规模较大的建筑。此后县文化馆对全县 6 个镇工人俱乐部、24 个农村俱乐部、140 个业余剧团计 8200 名文艺骨干进行业务辅导培训,开始了大众文化普及和文艺交流活动。

1957 年春,召开全县俱乐部骨干和业余骨干代表人员会议,推广小庙乡农村俱乐部开展文化活动的经验。5 月 13 日至 18 日团中央研究室主任和团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扶生,陪同越南青年代表团一行 6 人参观了该乡的文艺演出。回到城关镇向县政府领导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关于茶圣陆羽的遗迹修复保护意见,在城北官池修复文学泉六角亭。在此前后,先后成立了天门县天沔花鼓剧团和天门县汉剧团。两个剧团在各地演出,他们将传统帮腔锣鼓戏配上管弦乐,表演形式更新改造为现代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天门地方传统民歌《小女婿》经过改编加工成戏剧,1956 年在全省职工文艺调演和北京全国职工文艺会演产生广泛影响。其歌曲提炼成为湖北专业和业余文化团体的热门歌曲,并制成唱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这首民歌的传承与挖掘,为推动《婚姻法》的学习贯彻,让广大农村妇女从封建婚姻制度中解放出来,起到鼓舞教育作用。文艺的发展也推动了全县扫盲教育。1955 年全县农村举办农民扫盲班计有学员 1.25 万人、教师 540 人。1956 年全县职工夜校发展到 9 所,共有学员 1500 人。大多数学员达到初小和高小程度,还有不少达到初中毕业水平。

医疗卫生机构也进一步发展。继县人民医院建立后,1956 年至 1957 年先后建立县聋哑医院和天门工人疗养院。各区镇卫生所由 1955 年的 11 个增加到 1956 年的 111 个,医务人员由 530 人增加到 1600 多人(其中中医学徒 466 人)。1957 年对联合诊所进行整顿,有联合诊所 66 所,医务人员 1799 人(其中医生 681 人,大多为中医)。在卫生防疫保健工作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治,主要采取生物制品接种,先后对伤寒副伤寒、白喉类等传染疾病进行接种防治,每年均在 10 万人以上。1957 年接种牛痘疫苗 64.7 万人,霍乱菌苗 0.37 万人,伤寒菌苗 1.6 万人。对血吸虫病的防治,1954 年开始进行“两管”(管理粪便和饮水)、“两消灭”(灭虰螺和虫卵)的活动。1955 年成立了县血吸虫防治委员会。1957 年全县动员 8 万余人(次)翻耕灭螺面积 7652 亩。经过几年努力,缓解了部分疫区虰螺的蔓延,分别派医疗队到各区镇救治染病人员,受治率占 93.7%。这些措施为大力开展防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