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门市革命老区的文化大革命内乱与反复抗争

天门市革命老区的文化大革命内乱与反复抗争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从 1966 年 5 月发动到 1976 年10 月结束,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68 年 4 月 15 日,天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此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全县党组织开始恢复正常的运转工作。1972 年 12 月撤销县革委会四大组,建立县委工作机构,在恢复县委办公室基础上,恢复了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

天门市革命老区的文化大革命内乱与反复抗争

天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从 1966 年 5 月发动到 1976 年10 月结束,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发动阶段(1966 年 5 月 16 日至 1967 年 1 月)。按中共中央《5·16 通知》精神,县委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 各区(镇)、公社、大队和县直有关单位均成立相应的领导班子, 在党组织领导下有序地进行了中学大串联和红卫兵运动。但随着红卫兵运动的扩展和受上海“一月风暴”“夺权”的影响,混入湖北武汉群众组织的个别坏头头,串联插手天门群众组织,在天门设立联络站,制造内乱,策划“夺权”,随之上演了 1967年 1 月 18 日县邮电局和县广播站夺权的恶作剧,使全县的政治局面呈现无政府状态;红卫兵组织也从此分裂出“红色”和“无产”两大派,内乱开始升级。

第二阶段为“三支”(支左、支工、支农)“两军”(军管、军训)阶段。1967 年春至 1968 年 4 月,鉴于派性斗争的尖锐复杂, 县委不能正常领导生产和各单位工作。1967 年春,县人武部按省军区和荆州军分区指示,动员人武部官兵和各区(镇)、公社人武部民兵干部介入支左,落实中央“三支两军”任务。同年 4 月, 天门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成立。各区(镇)、公社也建立相应的办公室。这些工作机构建立,对克服无政府主义、稳定制止动荡局面,领导全县春耕生产和各部门工作起了积极作用。可是不久,林彪反党集团提出要坚决反击所谓“社会上出现的一股资本主义复辟反革命逆流”,使渐趋稳定的局势又出现动荡, 反党乱军的恶浪再度升级。1968 年 4 月 15 日,天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而选反组织制造了“五停一罢”(即岳口电厂停电、化肥厂停产、天门轮船公司停航、县农业机械厂停工、邮政局停邮、县副食品公司罢市)和岳口、渔薪、蒋湖等地十余起武斗事件,严重破坏了当时的“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给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破坏,给各行各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给全县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第三阶段为斗批改阶段(1968 年 4 月至 1970 年 12 月)。1968 年 12 月 21 日,县革委根据省、地革委会通知精神,决定在城关地区派“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和有关医院,领导“斗、批、改”(斗资本主义、批修正主义、改革上层建筑领域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运动和“清理阶级队伍”(重点清查“叛徒、特务、走资派”),一些学校开始复课,实行春季招生。1968 年 12 月至 1969 年春,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指示,在全县安置接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共7847 人,都是“斗批改”运动的重要内容。1969 年 5 月至 8 月, 中央下发“解决武汉反复旧问题”的《五二七》指示和《五二八》紧急指示,以及《七二三》布告和《八二八》命令,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使散存在造反派组织中的枪支弹药得到收缴,“反复旧”之风逐步得以纠正,混乱局面得到控制。1969 年 10 月, 县革委决定成立“县五七干校”,将全县 515 名机关干部一起集中学习,先后解放出一批批干部,对他们重新分配工作,走上新领导岗位,为恢复正常的干部队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年 12 月, 天门县革委会整党建党领导小组成立;1970 年 2 月,调整县革委会主任,促进了“斗批改”运动的深入发展,党内政治生活开始恢复。

1970 年 12 月 25 日至 1971 年 1 月 5 日,中共天门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城关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天门县革委核心小组的工作报告,通过了《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议》,选举了中共天门县第三届委员会。此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全县党组织开始恢复正常的运转工作。

第四阶段为“一打三反”和全面整顿阶段(1971 年 1 月至1976 年 10 月)。1971 年春,为了深入贯彻中央 3 号、5 号、6 号文件,县委责成政工组专项负责“一打三反”运动。通过层层办点, 抓重点,抓突破,清查出一批与北京“五一六”和武汉“北、决、扬”有牵连的人和事,使“文革”大动乱时期的“五停一罢”等12 起大事件得到基本落实。4 月至 12 月,县委贯彻中央“批陈整风”指示,先后分三批传达学习中央 33 号文件精神,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批陈整风”的意义,及对林彪、陈伯达集团“抢班夺权”阴谋的认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学习和整党建党,到1971 年底止,全县已整顿农村支部813 个(占农村支部总数的 99.8%),机关支部 279 个(占机关支部总数的77.7%),18 个区镇场,83 个公社,也全部建立新的党委,共青团妇女组织也逐步恢复工作,民兵工作进一步加强。为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在作风建设上,县委提出要深入蹲点,抓好典型, 抓好三分之一,规定县革委机关经常要有三分之一的人员到农村基层单位蹲点劳动,调查研究。各级领导要亲自抓典型、树样板,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指导全面。为了搞好水利建设, 开挖汉北河,县委一班人带领 20 万劳动大军,发挥“愚公移山, 改造山河”的精神,和兄弟县一起,苦战两年,完成了开挖汉北河这一浩大工程。(www.xing528.com)

1972 年 12 月,根据荆州地委组织部通知,县委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分别设县委第一书记1 人,书记 2 人,副书记 4 人。

1972 年 12 月撤销县革委会四大组,建立县委工作机构,在恢复县委办公室基础上,恢复了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1973 年7 月,又恢复工交政治部、农村政治部、财贸政治部。县革委会常设工作机构也相继恢复农业局、林业局、体委、建设银行、交通邮政管理局、办公室、劳动局、公安局、物资局、轻工业局、燃化局、文教办公室、教育局、文化局、建委、科委、人民银行、民政局卫生局、外贸局、气象局等单位。1973 年 1 月至 12 月, 相继恢复了共青团、总工会和县贫协、妇联组织,基本恢复了“文革”初期县委、县人委及群团所属工作机构,各项工作开始进入正轨。在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中,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全县有 56 个公社配备年轻的公社党委副书记,发展新党员 1018 人; 绝大多数是青年、妇女,增加了干部队伍的新鲜血液,使新老干部交替有了后备力量。

天门汉北河开挖现场

1975 年,贯彻中央全面整顿方针中,县委重点抓了全县农业学大寨和工业学大庆的活动,并制定了《天门县 1976 年至 1980 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水利工程在开挖汉北河前后,多次实施了汉江大堤整险加固工程,天门河中支河疏导工程和皂市河改道工程。学大寨学昔阳,组织公社、大队干部到山西参观后,为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制定了《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努力做到一、二、三的决定》,要求县直机关干部(含领导干部)一年劳动不少于 100 天,区、社干部一年劳动不少于 200 天,大队干部一年劳动不少于 300 天。经过反复抗争,1976 年 10 月,中央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王张江姚”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内乱,天门的形势得以根本好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