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名诗人黄异的美谈与都昌文化

元代名诗人黄异的美谈与都昌文化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末时,黄异因兵荒马乱弃官归隐星子,陈友谅攻占南康路时,闻其大名与才识,欲召其为幕僚,他拒不赴任。只可惜黄虞等四人皆殁于兵乱,惟黄异幸存。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民间后来又演绎出一段解缙与庐山、白鹿洞,与都昌名人黄异、黄珏交往的美谈。

元代名诗人黄异的美谈与都昌文化

闵正国

少室趋朝鬓未斑,独留洞屋碧云间。

紫阳学接千年统,白鹿名高万仞山。

弦诵优游符泰运,风烟顷刻落尘寰。

遥瞻端拱斯文治,入奏从容达帝关。

这是元代末期都昌著名诗人黄异歌颂白鹿洞的诗,阐述了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诗中“紫阳学接千年统,白鹿名高万仞山”一句,脍炙人口,比喻贴切,寓意深刻。

黄异,字民同,号节庵,朱子白鹿洞书院高足黄灏之裔孙,本为都昌人,后定居于星子(今庐山市)。他自幼聪明好学,有厚实的家学渊源。元泰定二年(1325年),黄异在白鹿洞书院读书,是南康判官、吉水高若凤的学生。元至元二年(1336年),他与兄长黄虞为同榜进士,初授广东惠州学录,又迁江西南安路(今大余)道源书院山长。道源书院本是黄异家乡先贤江万里早年嘱咐其时南安知军林寿公创办的。黄异此后主政道源书院,定有这份乡情与感佩。元末时,黄异因兵荒马乱弃官归隐星子,陈友谅攻占南康路时,闻其大名与才识,欲召其为幕僚,他拒不赴任。后来他在家乡开馆授徒,“讲论经史,开悟后学”。黄异死后被葬于星子县北白鹿镇五里牌,被祭祀于白鹿洞书院之先贤祠。他著有《节庵诗集》三十卷,清代裘文达曾把他列入江西诗派。清同治十年(1871年)《星子县志》卷十《人物志·隐逸篇》有传,亦可证其不是星子人。

黄异之兄黄虞,字民尚,与黄异同举进士;弟黄典,字民彝,元至元己卯年(1339年)进士,曾任浙江仁和县训导;弟黄舆,元至元壬午年(1342年)进士,曾官浙江仙居县训导;弟黄巽,字民和,元至正乙酉年(1345年)进士,曾为温州平阳县训导。黄异家一门五进士,连续四届会试每届必中,乡里一时传为佳话,甚为诧异。只可惜黄虞等四人皆殁于兵乱,惟黄异幸存。

黄异子黄朋,字仲辉,号遗安,自小“颖悟”,“敦孝友,尚气节,见义必为”,亦中元末进士,明初时屡荐不出。他于一都华林山建书舍,授徒讲学,自得其乐。其卒后,学士曾公启铭其行。黄异小儿黄珏,字重美(仲美),少时端重励行,涉猎子史百家,明永乐六年(1408年)举人,曾外官安东(今江苏涟水)教谕,后任陕西乡试主考官。志书称他“才名为时所重”。黄异读书白鹿洞时的老师高若凤其时兼领洞事,常来书院讲学,又与师生诗歌酬唱,相互答和,并对洞生的诗歌、古文评定等级,可谓奖掖后学,不遗余力,深得学生们的喜爱。黄异时有和高若凤之作,高对于黄异的人品也特别常识,他们成了忘年之交。白鹿洞书院历代志书上均刊有高若凤的著名诗歌《送人读书白鹿洞》:

碧瓦参差俨杏坛,白云深锁洞门闲。

不宗朱氏原非学,看到匡庐始是山。(www.xing528.com)

十里松风湖汹汹,一澳泉雨珮珊珊。

今须结屋书堂近,五老峰前任往还。

诗歌既描写了白鹿洞优美幽静的自然风光,更褒扬了文人学子孜孜不倦读书求学的刻苦精神。诗中“不宗朱氏原非学,看到匡庐始是山”一句可谓崇学重教、赞美庐山的佳句。高若凤是明初大学士、《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外祖父。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民间后来又演绎出一段解缙与庐山、白鹿洞,与都昌名人黄异、黄珏交往的美谈。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解缙“敕赐予归省亲,阻风庐山下。识黄君重美(黄珏)于学宫,予至其家,得拜其尊公,知其家南康,尝为白鹿洞学生。先外大父(高若凤)倡为古文歌诗,时有和作,其善之尤者独推黄氏。重美为余诵父诗,予时尚少,不能识其中之所存,然甚自叹其识之之晚也。重美请为作《庐阳书屋记》(庐阳书屋即白鹿洞书院),余辄肆笔为之”。在《庐阳书屋记》中,他还满怀深情地追忆了外祖父在白鹿洞时的行状:“先外大父灞雪高先生尝为南康推官,以名进士喜为古文歌诗,时出其所作以示诸生。”[其时距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五十年]十六年之后,解缙与黄珏再次相会于淮安,时黄珏官淮河北岸的涟水教渝。黄珏出示解缙当年旧作,解缙看后,“自视芜谬,为之改作,然也不能大有加于前也”,“今重美公已矣,仰其学行,如见尊公也。尊公非所谓与天游者欤?数椽之瓦,万卷之藏,奕世弥昌,虽与庐阜争高可也”。解缙还对黄异的人品和学行做了精确概括,对与黄珏的友情做了详细阐述。谈到当年游览白鹿洞时,他写道:“独余尝与重美游庐山棲贤诸佛寺,过壮节亭,登临之下,瓦栎丘墟,榛莽弥望,而白鹿洞已无径可通往。”故其发出了“白鹿洞书院在元犹盛”的慨叹。对于文公在南康建白鹿洞书院的善举,他归结为“陶彭泽之高风在前,刘凝之之壮节、周濂溪之道学相望而起”,并对此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倍加赞赏。这篇记文是白鹿洞书院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都昌旧志》卷十三《诗录》收有解缙的《过彭蠡望庐山诗》。这首诗写山势云海气度不凡,抒诗人胸中忧闷而悠闲且自得:

扁舟过彭蠡,远远望庐山。

巨石危将堕,阴云去复还。

平铺三百里,高出九霄间。

久在风尘际,览观心自闲。

总之,黄异兄弟、父子一家可称得上元末明初少有的江右文化世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