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昌文化:历史传统与辉煌业绩

都昌文化:历史传统与辉煌业绩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昌这块土地,从西汉初年建县阳至今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都昌南康军为所辖县,朱熹遂与都昌结缘。笔者奉命编写《文化都昌·闻人卷》,对两千余年来留迹于都昌的闻人名士加以宣扬。具有优秀历史传统的都昌人民一定会借鉴历史,继往开来,创造出无愧于先贤的辉煌业绩。

都昌文化:历史传统与辉煌业绩

都昌这块土地,从西汉初年建县阳至今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县邑地处庐山长江之侧,被鄱阳湖萦绕于东、南、西三面,可谓“绾毂东南,山川壮丽”。地灵必出人杰。从古至今,有众多的闻人贤才或出生于斯处,或留驻于斯处。他们文经武略,立国淑世,创下了足可留传青史的业绩。

秦汉时的名将英布虽然是安徽六县人,但其起点却在长江南岸、彭蠡东侧的这块土地。他得知吴芮起兵抗秦,便率领部众投靠,后随项羽灭秦,又转随刘邦,为击灭暴秦立下功劳,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名将。而英布的死也成了建立阳县的原因。其子孙以“殷”为姓,也一直生活在鄱阳湖区。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而道教按一般说法是张道陵肇建的。但汉时湖南郴州人苏耽爱鄱阳湖的山水,携母在元辰山修道,遂使其地成为道教的五十一福地,实为这块土地上宗教的发端。

迨至三国末期,孙吴国灭,陶侃因鄱阳城破、父亲陶丹病亡,与母湛氏困居阳。陶母截发留宾,陶侃钓梭挂壁,均成千古佳话。后来,陶侃官居刺史,封大将军,拜太尉,履剑上殿,位极人臣,扶持晋王朝半壁江山,却居功不骄,忠于晋室,其人品和功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辉。

都昌这块热土浸染着忠烈节义,尤其是自宋以后,忠贞节烈之士绵绵不绝。南宋江万里、江万顷兄弟殉身报国,一门节烈。余濂、余应桂为官清廉,劾奸抗倭,其精神和事迹是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明积淀中的一部分。

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朱熹南康军。都昌南康军为所辖县,朱熹遂与都昌结缘。在其重修的白鹿书院中,大批都昌学子师从朱熹,重教重学之风遍蔚都昌。“朱门四友”黄灏、彭蠡、冯椅、曹彥约文采斐然;深受程朱理学陶冶的陈澔,著书育人,光泽儒林。

晋代谢灵运阳建石壁精舍,诗吟山水。其后,李白刘长卿苏轼黄庭坚、朱熹都曾在都昌的青山绿水中歌咏如画美景。文人诗者迭代辈出,江一川、刘希匡、万起鸿、刘梦莲、李秀峰、余笛等乡土诗人也积极地用他们的文字诗化人生、诗化湖乡。(www.xing528.com)

两千余年来,都昌因为地处江湖要冲,地势雄险,历史上时起烽烟。元代初年杜可用第一个树起义旗,反抗忽必烈;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清同治年间,太平军清军和地方团练在都昌血战;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侵入都昌,蹂躏城乡。战火中,许多热血英雄涌现了出来。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批都昌热血青年勇立时代潮头,扬起马列旗帜,为救国救民流血牺牲。冯任、刘肩三、谭和、向先鹏和新四军驻都昌留守处主任田英等人,血沃湖山,竖立了光照日月、彪炳千秋的宏伟丰碑。

斯人已逝,硝烟远去。神州筑梦,重开新局。笔者奉命编写《文化都昌·闻人卷》,对两千余年来留迹于都昌的闻人名士加以宣扬。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许多出生在封建王朝的官吏、将帅和文人墨客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忠君的目的,但我们不能也不必苛求古人,他们的品德和功绩足可使我们钦慕和敬仰。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在历史的荣耀中获得启迪,从历史智慧中吸取营养。具有优秀历史传统的都昌人民一定会借鉴历史,继往开来,创造出无愧于先贤的辉煌业绩。

罗水生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