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备出兵前,曹丕谨慎观察局势,稳定策略

刘备出兵前,曹丕谨慎观察局势,稳定策略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备出兵之前,曹丕就曾召集谋臣讨论刘备会不会给关羽报仇,大多数人认为蜀国是个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蜀国忧惧,无力惹起战端。后来,刘备果然出兵,孙权只得倾全国之力应对,对曹魏遣使称藩。但不知为何,刘晔的建议提出后,迟迟未见曹丕的反应。曹丕虽比其父差点劲,但绝不是庸才,更不是蠢材,他之所以没有采取断然措施在吴蜀争斗中搅一下局,是因为他才登基,没有绝对把握的事不能做,现在作壁上观不失为一步稳棋。

刘备出兵前,曹丕谨慎观察局势,稳定策略

孙权知道,刘备真的要跟他拼命了。

说再多也已无益,为今之计只剩下迎击了。孙权马上做出部署来迎击蜀军,任命38岁的镇西将军、右护军陆逊为总指挥(大都督),假节,统一指挥在荆州的各部人马拒敌。

这些人马大约有五万人,包括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诸葛瑾、步骘、鲜于丹、孙桓等部,他们沿长江由西向东摆下了层层防线。

在最西边的是振威将军潘璋,他负责守固陵郡。这个郡是孙权私设的,包括巫、秭归、兴、信陵、沙渠五个县,与益州接壤,是荆州的西大门,构成第一道防线,潘璋兼任固陵郡太守,统一指挥本郡防务。郡内几处重要据点也都分兵把守,其中陆议守巫县,李异守巴山,刘阿守兴山

如果这道防线被突破,下一道防线是夷陵,这里由陆逊本人防守,陆逊命宋谦督水军驻守于枝江,命安东中郎将孙桓守夷道,与夷陵互为外援。

由夷陵沿长江再往下是江陵,也就是南郡郡治,由虎威将军朱然防守在这里,朱然自己坐镇于江陵,偏将军韩当兼任永昌郡太守,辅助朱然,成为夷陵的后援。

由江陵沿长江往下就是刘备、关羽之前在荆州的大本营公安,由绥南将军诸葛瑾负责防守。诸葛瑾这时还兼任着南郡太守,协助他守公安的是周瑜的次子、兴业都尉周胤。在公安附近还有建忠中郎将骆统率领的3000人马守在孱陵,归诸葛瑾指挥,构成第四道防线。

为防备蜀军由长江北岸发起迂回进攻,命建威将军徐盛驻守当阳,徐盛同时还兼任着庐江郡太守。为防备蜀军由长江南岸偷袭,任命鲜于丹为武陵郡都尉,守备在武陵郡,又命平武将军步骘率万人屯驻在长沙郡,以防不测。

从陆逊的部署看,夷陵是此次防卫作战的重点,围绕着夷陵,在其以西、以东分别组建了若干道防线,布防的层次很清晰。

孙吴的人马并不算多,但占据了有利地势,再加上指挥得当,抵挡住刘备大军的进攻还是有把握的。

这时,刘备率领的大军已经进入三峡地区,来到了蜀汉控制的最前沿白帝城,刘备在此设立总指挥部。

刘备命前锋张南以及吴班、冯习等部继续进军。双方的军队最终在巫县、秭归一带相遇,此战蜀汉军队获胜,吴班、冯习在此击破吴军的陆议、李异、李阿所部,分别占领了一些地方。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刘备率总指挥部前进至秭归,这时他除了考虑对面的吴军外,还担心曹魏趁自己与孙权交战之际从江北发起突袭。

由三峡地区向北,很快可以抵达上庸三郡,目前这里是曹魏新设的新城郡,如果孟达不降,刘备此次征讨荆州就可以从西面和西北两个方向进兵了,而现在反倒要分兵来防备这个方向的敌人。

根据史书的记载,刘备升任偏将军黄权为镇北将军,让他督率江北各路人马以防魏军(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这个记载也许有些问题:一来刘备刚刚任命魏延为镇北将军,魏延被任命后职务未发生变动,此时不可能又任命黄权担任该职;二来黄权仅仅是副军长(偏将军),在未立新功的情况下骤然提升为战区司令一级的镇北将军,有些不合常理

不过,黄权确实分兵去了江北,在那里组建阻击防线,主要是防备曹魏可能发起的进攻。

刘备的担心并不多余,吴蜀这边大动干戈,曹丕自然不会不管不问,他也在紧张地注视着他们双方的一举一动。

刘备出兵之前,曹丕就曾召集谋臣讨论刘备会不会给关羽报仇,大多数人认为蜀国是个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蜀国忧惧,无力惹起战端。(www.xing528.com)

侍中刘晔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说:“蜀虽小国,但刘备这个人生性威武自强,势必兴师动众以显示他的力量。况且关羽和刘备,于公是君臣,于私形同于父子(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死了不能为他兴军报仇,在情分上始终说不过去。”

后来,刘备果然出兵,孙权只得倾全国之力应对,对曹魏遣使称藩。孙权的使臣来到洛阳,朝臣皆贺。

刘晔这时提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建议:“孙吴以江、汉为天险,向来无内臣之心。陛下虽然功德盖天,但像孙权这样的人也无法让他感动改变。孙权因难求臣,不能相信他。孙权现在内外交困,所以才派使者前来,可见其情况之窘迫。现在正是时候,可以突然向他发起袭击(可因其穷,袭而取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

刘晔的这一招绝对够狠,从孙权本人到他手下的精兵强将此刻都在大气不敢喘地盯着蜀汉,后方十分空虚,如果曹魏从合肥方向突然出击,孙吴的长江天险就很容易攻破,三国之中孙吴十之八九先被灭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提前结束。

但不知为何,刘晔的建议提出后,迟迟未见曹丕的反应。

刘晔不甘心,他又替曹丕分析了形势,说当时天下虽然三分,然而曹魏独占其八,吴蜀各保其一,它们现在还相互攻伐,正是天欲亡之。

刘晔建议趁着孙吴将重兵集结于夷陵一线的时机,渡江攻击孙吴的后方,孙吴外有蜀汉的进攻,内有我方的袭击,快则十天,慢则一个月,必然灭亡(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刘晔认为,孙吴灭亡蜀汉就孤单了,刘备即使趁机也侵占了孙吴的一些地盘,但他们必然不能长久,何况即便孙吴被一分为二,蜀汉得到的也是其外围,我们得到的才是核心(蜀得其外,我得其内)。

曹丕想了想,认为这个方案不可行:“人家称臣愿降,而我们要讨伐他,这会让那些也想来投降的人失去信任(疑天下欲来者心)。这个实在不可,我们为何不接受孙吴的投降,而去袭击蜀国的后方呢?”

曹丕的思路刚好相反,干脆联合孙吴,一块收拾蜀汉,效果不是一样吗?

刘晔不同意,他的理由是:“蜀汉远而孙吴近,如果听说我们兴兵讨伐,他自然会回军,我们的目的难以达到。现在刘备已经愤怒,听说我们也去攻打孙吴,知道孙吴必亡,一定会更加积极攻击而与我们争夺孙吴的地盘,不会改变原来的打算,这是必然的。”

刘晔看得很清楚,你要打刘备,是仓促间打不着的,因为益州北有秦岭汉中,东有长江上的重重关隘,你要打他就会缩回去,你毫无办法。而孙权却是现成的一盘菜,如果下决心,他必定玩完。

曹丕还是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但也没有按照他说的借机攻打蜀汉,如果他这时出兵汉中,或者由上庸三郡向蜀汉的三巴地区攻击,虽然不是刘晔说的上策,但最少也是中策,结果怎么样很难说。

曹丕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是因为他缺少战略眼光吗?

那倒不一定。

曹丕虽比其父差点劲,但绝不是庸才,更不是蠢材,他之所以没有采取断然措施在吴蜀争斗中搅一下局,是因为他才登基,没有绝对把握的事不能做,现在作壁上观不失为一步稳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