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石窟艺术的耀眼光辉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石窟艺术的耀眼光辉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窟艺术发源于古印度,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几乎遍布全国,在我国艺术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南诏时期的石窟艺术不仅在形式上融入了周边各地的元素,而且在内容上体现了当时与各地交流的情况。石窟造像上与汉传佛教关系紧密,同时又表现出我国白族、汉族、藏族、彝族人民互相进行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情况。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石窟艺术的耀眼光辉

南诏时期著名的《南诏图传》流传至今,绘制年代为舜化贞“中兴二年”(899年),此画不知是否有汉族画匠参与,但南诏劝丰祐保和九年(832年)于赵赕所建遍知寺,“其殿像壁绘,于今罕见,意非汉匠名笔不能造也”。[273]说明南诏国流行的绘画技艺可能源自内地。

石窟艺术发源于古印度,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几乎遍布全国,在我国艺术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南诏时期的石窟艺术不仅在形式上融入了周边各地的元素,而且在内容上体现了当时与各地交流的情况。

剑川石钟山石窟开凿于南诏国时期,完成于大理国时期。石窟造像上与汉传佛教关系紧密,同时又表现出我国白族、汉族、藏族彝族人民互相进行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情况。

云南在两晋时期就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熟悉汉字书法者不乏其人。《王仁求碑》的书写者王善宝本人就擅长书法,此碑即为他自己手书,由此可见唐初中原文化影响云南之深。[274](www.xing528.com)

贞元十年(794年)时任御史中丞袁滋入云南册封异牟寻,在今盐津豆沙关留下摩崖石刻,正文正书,末行题名为篆书,“袁滋篆书与李阳冰、瞿令问齐名。此摩崖即其手迹,末有篆书题名三字,从书法史角度看也是弥足珍贵的”。[275]

南诏时期云南民歌也曾随《南诏奉圣乐》到达唐朝。“惟其中有可以特别注意者,即亿万寿中有歌‘天南滇越俗’四章……则天南滇越俗四章,乃异牟寻所献之夷中歌曲组织于《奉圣乐》中者也。”[276]由此也可看到南诏时期的民歌情况。当时唐朝的教坊记所收曲目中也有南诏乐曲,如“盖罗缝”“破南蛮”“定西番”“羌心怨”“南天竺”“赞普子”“菩萨蛮”等,[277]表示了当时南诏民歌的丰富。

南诏的乐器也因传入中原而被记载。随《南诏奉圣乐》进献唐朝的乐队中有筝、箜篌、五弦琵琶、笙、笛、拍板、筚篥、铙、铎、钲和铜鼓,由此可见当时南诏宫廷的乐器情况。《岭表录异西南事迹》载:“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而一头有面……贞元中,骠国进乐,有玉螺铜鼓,即知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咸通末,幽州张直方贬龚州刺史,到任后,修葺州城,因掘土得一铜鼓,载以归京。”[2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