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靖边青年南梁投身革命:革命老区发展史

靖边青年南梁投身革命:革命老区发展史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同时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部,刘志丹任军委主席,朱志清任赤卫军总指挥。并在二将川、荔园堡等地组建农联会、雇农会等组织,在南梁堡一带组建起游击队和赤卫军,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张志德带领“旋风队”在南梁大沟门山峁上阻击敌人,完成了阻击和掩护任务,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靖边青年南梁投身革命:革命老区发展史

1931年春,刘志丹、马锡五、王世泰等人建立起中国工农红军南梁游击队,开始在南梁堡、二将川、林锦庙一带开展武装斗争。1934年2月,红四十二师党委在小河沟四合台村召开会议,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习仲勋任主席,白天章任副主席),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食、军事等委员会和政治秘书室等机构。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1934年5月2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恢复,加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为推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提供了组织保证。11月4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南梁的荔园堡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选举习仲勋为政府主席,贾生秀、牛永清为副主席。同时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部,刘志丹任军委主席,朱志清任赤卫军总指挥。

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前,逃难到南梁地区居住的靖边籍贫苦农民,在刘志丹、习仲勋等共产党人的感召下,先后有7名靖边籍贫苦农民参加了革命活动,并担任主要部门领导职务。

白养珍,陕西省靖边县镇靖堡人。1928年因饥荒逃难到甘肃省华池县二将川梨树庄,不久,迁居南梁堡附近的金岔沟定居。1929年陇东地区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官府不行赈济,地主豪绅乘机高利盘剥,难民走投无路。白养珍毅然组织起周围众灾民进行“吃大户”,向地主豪绅发起斗争。1933年10月中旬,白养珍经习仲勋、张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革命,走家串户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广泛联络青年农民参加革命,并鼓励儿子白天章也参加了革命。他叮嘱儿子“要把革命的事干好哩,即使是掉脑袋,也要跟着共产党走”。10月下旬,习仲勋、张策在金岔沟成立起农民联合会,白养珍被选为联合会主任,这是南梁地区第一个农会组织。白养珍带领农会成员收集废旧铁器,打造红缨枪和大马刀,供给红军赤卫军队员作战使用。12月,国民党调集保安、合水、庆阳等地驻军4个营和地方民团500余人,对南梁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金岔沟农会在白养珍的带领下,组织赤卫军配合游击队诱敌深入,不断打击敌人,使敌人首尾受创。敌人一无所获,饥饿交加、疲惫不堪,在深林中遭到庆阳、合水、保安游击队沉重打击,仓皇撤退,粉碎了敌人对南梁根据地的第一次军事“围剿”。1934年2月,国民党调集庆阳的仇良、王子义、谭世麟民团和耀县(今耀州区)的特务团、旬邑的何高侯团、洛川的冯钦哉部、延安的张瑞卢部等8个团兵力对南梁发动第二次“围剿”。4月份,谭世麟部1000余人分两路向南梁堡和金岔沟扑来。农民贺大妈得知敌人进攻的消息后,抄小路翻山越岭给白养珍报信。白养珍迅速组织群众坚壁清野,指挥群众转移。敌人骑兵闯进金岔沟时,白养珍见转移群众还没有走远,他毅然暴露自己,向与群众转移的相反方向的一条小沟跑去,将敌人引开。敌人果然穷追不舍,把白养珍包围在小沟里。敌人将白养珍拉到阎家洼子村,百般酷刑审讯,逼其交出共产党员、红军游击队员及其家属。白养珍守口如瓶,宁死不屈,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时年62岁。

白天章,白养珍之子。1933年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给红军、游击队送信。其父白养珍牺牲后,白天章并未退却,他继承先父遗志,坚贞不渝地走革命道路。1934年2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成立,习仲勋当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白天章当选为副主席。同年4月,习仲勋介绍白天章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份,国民党对南梁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11月,敌人兵分两路包围了寨子湾革命委员会所在地。白天章带领游击队配合红四十二师在吴堡川伏击了保安楼坊坪张廷芝部和国民党骑兵二团。之后,乘胜奔袭环县曲子镇,击毙国民党区长朱文武,活捉团总李恒泰,俘虏敌人100多人。打退了敌人第三次“围剿”。1935年2月,国民党调集陕甘宁晋数万兵力,对南梁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国民党军马鸿宾部的10个团兵力,由太白、城壕川、柔远川分三路对南梁根据地形成弧形包围态势。白天章为保卫特委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突围中身负重伤。伤愈后,习仲勋指示白天章到合水苗村一带开展游击工作,担任一、二游击支队指导员。1935年5月,白天章根据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指示,在南梁组建起地方自卫军连队(白天章任连长),同时成立南梁自卫军总指挥部(白天章任总指挥)。同年6月份,白天章调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保卫队队长。1936年2月,调任关中第三路保卫局执行科长

张志德,陕西省靖边县镇罗堡(今杨米涧镇)兆凤台村人。1929年因灾荒随其父逃难到甘肃省安化县(今华池县)二将川大台村,全家人靠揽工为生。1933年冬,习仲勋、张策等共产党人在二将川、南梁堡一带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介绍张志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习仲勋、张策在南梁堡附近的白马庙川成立了南梁根据地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白马庙党支部(张志德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张志德走村串户宣传革命思想,对敌斗争胆大心细,经常深入敌占区侦察敌情,与敌周旋,曾多次遇险,都机智脱险。并在二将川、荔园堡等地组建农联会、雇农会等组织,在南梁堡一带组建起游击队和赤卫军,开展革命武装斗争。1935年2月,国民党对南梁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张志德在反“围剿”斗争中,指挥赤卫军组成“旋风队”,英勇抗击敌人。其间,母亲病危,家人几次催促,因战事紧张,未能为母尽孝。同年5月,国民党西北军马鸿逵部进攻南梁、荔园堡,敌人几撤几进反复搜查,跟踪寻找红军游击队主力。张志德带领“旋风队”在南梁大沟门山峁上阻击敌人,完成了阻击和掩护任务,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9月份,张志德出任共青团华池战区委员会书记。11月份,张志德奉命率少年先锋队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张志德同战友活捉了国民党军队机枪射手,经说服教育,这位机枪射手投诚了红军,积极提供情报,为直罗镇战役取胜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志德智勇双全、勇猛杀敌,使当地民团、土匪提起张志德就胆战心惊。1936年3月,华池战区与庆北办事处合并,成立华池县,张志德任共青团华池县委书记。(www.xing528.com)

崔凤鸣,陕西省靖边县人。1929年,因灾荒举家逃难到甘肃省安化县南梁堡白家砭村,全家人靠揽工为生。1933年冬,刘志丹领导红军游击队在南梁荔园堡、二将川一带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组建赤卫军、农民联合会等组织。崔凤鸣积极参加农联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并成为会员,为红军游击队侦察敌情,传递情报。1934年,崔凤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国民党西北军马鸿逵部对南梁根据地发动“围剿”。崔凤鸣随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转移到陕西的安塞、安定一带,跟随陕北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同年10月份,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返回南梁根据地,崔凤鸣任华池战区书记。崔凤鸣任战区书记后,立即着手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和革命政权工作,组建红军游击队和赤卫军,打击反动民团和土匪,积极进行土地革命

乔步英,陕西靖边县人。1929年,因灾荒逃难到甘肃省安化县南梁堡白马庙村。1933年冬,在习仲勋、张策的影响下,乔步英毅然参加红军赤卫军,参与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一次侦察敌情时,乔步英与敌人遭遇,纵马驰入深山梢林中,摔成重伤,经医治无效去世,时年35岁。

李生华,陕西省靖边县人。1929年靖边闹灾荒,全家人逃难到甘肃省安化县南梁堡白马庙村定居。1933年春,先后被张廷芝、刘宝堂团抓去当壮丁,两次设法逃出,隐藏在南梁李木匠家以揽工为生。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李生华根据中共陕甘边特委指示,在白马庙川成立了白马庙农民联合会,被推选为会长。同年11月份,当选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长。1935年1月,任中共陕甘边特委委员兼警卫连指导员。5月,任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10月以后,先后任中共瓦窑堡五区区委书记、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政府粮食管理科科长。

呼志禄,陕西省靖边县杨桥畔人。1928年,因灾荒举家逃难到甘肃省白马庙川。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由习仲勋、张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2月,当选为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粮食委员长。同年11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呼志禄当选苏维埃政府粮食委员长。1936年9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派呼志禄任新城县(今王渠则镇新城便民服务中心)苏维埃政府副县长兼民政科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