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文化教育取得重大成果

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文化教育取得重大成果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中共靖边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根据学龄儿童和文盲青少年人数,向各区乡以及村庄下达入学指标,派干部进村入户促膝谈心、说服教育。通过大抓农民的文化教育,全县一时出现了送子女、妻送夫、夫送妻、哥送弟、弟让哥学识字的生动局面,识字人逐渐增多,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44年,杜芝栋出席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获“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甲等奖”。

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文化教育取得重大成果

靖边农民由于长期受贫穷、落后、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都不愿送孩子上学,认为孩子上学读书会减少劳力、影响劳动生产。有一些父母甚至将孩子送往国统区逃避上学;有的把念书当作当兵,花钱雇佣别人的孩子去顶替;有的怕孩子念书,提早让孩子结婚成家。据此,中共靖边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根据学龄儿童和文盲青少年人数,向各区乡以及村庄下达入学指标,派干部进村入户促膝谈心、说服教育。农民明白道理后,积极送孩子上学,适龄儿童入学数量明显增加。1938年,全县有完全小学1所,学生近100名。各区乡设小学22所,收学生469人(其中女生27人);1939年,小学增至26所,学生554人。

除此之外,靖边县还以扫盲为目标,举办各种社会教育活动。主要开办冬学、半日学、夜校妇女轮流学校、识字班等。1938年,全县设冬校23所,学员295人;半日学校5所,学员41人;夜校15所,学员165人;识字组223个,学员1756人;妇女轮流学校根据学员家庭情况,每月5至7天安排轮学一次。1939年,冬校增至26所,学员452人;半日学校4所,学员235人;夜校5所,学员64人;识字组225个,学员328人;妇女轮流学校学员也有所增加。1940年,设冬校22个,学员326人;半日学校4所,学员235人;夜校6所,学员62人;识字组211个,学员261人;妇女轮流学校有学员48人。通过大抓农民的文化教育,全县一时出现了送子女、妻送夫、夫送妻、哥送弟、弟让哥学识字的生动局面,识字人逐渐增多,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李季(www.xing528.com)

20世纪40年代初,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群众性文艺创作十分活跃,创作出《王玉川防荒》《反巫神》等现代戏剧和《刘志丹打寺儿畔》《打镇靖》等革命民歌,涌现出以李季、姚以壮、杜芝栋等为代表的一批文艺创作、表演人才。1941年,诗人李季从延安派到靖边工作。其间,李季以剿蝗为题材撰写了《老阴阳怒打“虫郎爷”》的专题报告,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李季在镇靖小学教学时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在《三边小报》上发表。《王贵与李香香》以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成功塑造了王贵和李香香两个觉醒了的青年农民形象,再现了三边人民走上革命的历程。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和手法。诗歌发表后,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得到各方面的好评,为我国新诗运动打开了新局面,在新诗艺术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同年,姚以壮从延安师范学校毕业,在镇靖小学担任教员期间,与李季搜集、整理素材,编写了《张有雄转变》《有力出力》《反巫神》等10多篇剧本。其中《反巫神》剧本在1944年成为陕甘宁边区文教劳动英雄会调演节目,获得创作甲等奖。杜芝栋从小酷爱文娱活动,是一个听到锣鼓声便待不住的“红火人”。逢年过节,他既是镇靖街秧歌队的积极组织者,又是主要演唱者。《张连卖布》《捡柴》《钉缸》等均是他的拿手好戏。杜芝栋不但能演戏还能编戏。他组织本村青年通过文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亲自编创演出《破除迷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防荒抗旱》《不识字的害处》等剧目,受到三边分区政府的表扬。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周扬曾邀他去“鲁艺”给学员拍戏、讲编演经验。1944年,杜芝栋出席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获“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甲等奖”。毛泽东在接见大会代表时说:“杜芝栋同志是庄户人的大文人,编剧、演戏不为名,不图利,大家要向他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