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靖边县委、县政府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放宽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陆续在全县建立健全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0.76亿元,粮食产量5.81万吨,油料0.28万吨,肉类0.31万吨,奶类0.01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6.8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靖边县委、县政府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放宽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陆续在全县建立健全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发展。1980年,中共靖边县第九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靖边县农、林、牧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健全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完善以专业承包、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专业承包责任制。1981年,靖边县部分生产队实行将集体经营的林场、果园等承包给个人经营,在保证集体财产不受任何损失的前提下,由承包人按照承包合同所规定的条件,交给生产队一定数量的承包费,其余收入归己有。承包期有1年的,也有多年的。实行专业承包后,承包人加强了施肥、灌溉、锄耘、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经济效益普遍提高,对保护和发展集体经济,增加社员个人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县有121个生产队实行了专业承包。之后,这种承包形式逐步在畜牧林业水土保持,治理荒沙、荒山等专业性生产建设中得以普遍实行,全县涌现出一批“专业户”和“重点户”。

包产到户责任制。1981年春,全县有89个生产队试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即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统一分配的前提下,将全部或大部分土地按人口划拨到户,实行“三包一奖惩”(包产量、包费用、包工分,超产奖励、减产受罚)。1982年,全县有6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

包干到户责任制。这种承包是生产队将土地等生产资料合理搭配,一次性按人口划拨到户,由承包人长期固定经营,公购任务和集体提留由各户按承包土地的人数承担,生产队不搞核算和分配。这种承包形式利益直接、简便易行,且利于调动农民对土地长期性投资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增产效益显著。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1万吨。到1983年,全县1740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0.47亿元,粮食产量达3.21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9元。

1982年2月,靖边县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对全县农业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论证。1985年编写出《靖边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等8个专业区划报告、19个专题调查报告,绘制出127幅图表。基本摸清了全县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情况,以地貌的相似性、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为依据,以保持同区连片和村界的完整性为原则,将全县划分为3个农业区:北部风沙滩地区,中部梁峁涧地区,南部丘陵沟壑区。

北部风沙滩地区位于县城周围,毛乌素沙漠边缘,包括红墩界、黄蒿界、海则滩、杨桥畔、张家畔等5个乡镇的全部及宁条梁、东坑、新农村3个乡镇的大部分和龙洲、高家沟乡的一部分。土地面积为270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6.2%。区内沙丘广布,风沙灾害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氮磷比例失调。但滩地面积大,土壤类型多,光照和热量较好,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较好,适宜种植玉米马铃薯、瓜菜、油料等作物,是全县主要的产粮区。(www.xing528.com)

中部梁峁涧地区主要分布在白于山区以北、榆定公路一带,包括中山涧、三岔渠、席麻湾、王渠则乡镇的全部及乔沟湾、镇靖乡的大部和龙洲、杨米涧、东坑、宁条梁等乡镇的一部分。土地面积为172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3%。区内有山有涧,坝地面积大,土壤类型少,比较肥沃,但热量不足,无霜期短,冰雹灾害多,是全县温度最低、干旱最严重、生长季节最短的地区,发展粮食生产受到一定限制。适宜种植糜谷、荞麦、油料、马铃薯、豆类等杂粮

南部丘陵沟壑区包括白于山两侧的周河、五里湾、大路沟、新城、石窑沟、天赐湾、小河、青阳岔8个乡镇的全部和杨米涧、镇靖、乔沟湾、高家沟乡的一部分。土地面积为30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0.8%。区内土地面积广阔,地面支离破碎,坡地多,气候温和,降水较多,植被稀疏,土层深厚,水土流失严重,是马铃薯、黄芥、小杂粮和水果的适生区和优生区。

1989年,靖边县贯彻落实陕西省政府关于“稳定宜粮面积、增加物质投入、改善基本条件、提高单产水平、扭转徘徊局面、登上新的台阶”的农业发展方针,实施以大幅度增产粮食为目标的“55382”工程:全县每年至少推广种植地膜玉米5万亩,油菜5万亩,“产业十号”胡麻3万亩,“两法”种田8万亩,四倍体荞麦20万亩,同时加强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三种林业建设。全县农业总产值0.76亿元,粮食产量5.81万吨,油料0.28万吨,肉类0.31万吨,奶类0.01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6.8元。

1990年至1991年,全县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壮大经营实体,建立健全乡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区域性开发、基地建设、规模经营、重点突破的战略,实施“强化1个基础:粮食生产;狠抓2个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开发4大主导产业:羊子、果品、油料、水产;主攻3项治理工程: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实现三通:通电、通路、通广播”的“12433”振兴农村经济工程,大力实施农田基建、流域治理、造林治沙、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工程,增强农业后劲。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积极开展地膜玉米示范推广,玉米、马铃薯、小杂粮水平沟种植技术和垄沟种植技术推广,以及设施灌溉的示范推广,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

1992年,全县受连续的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提出“科技兴县”战略,开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和宣传活动,积极实施大垄沟、水平沟“两法”种田、地膜覆盖种植、蓄水覆盖丰产等农业生产新技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166平方公里,新增“三田”3.74万亩。全县农业总产值1.25亿元,粮食产量7.72万吨,油料0.7万吨,肉类0.47万吨,奶类0.02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4.5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