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吕不韦:经商“经”出的《吕氏春秋》

吕不韦:经商“经”出的《吕氏春秋》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论及吕不韦从一位商人到宰相,再到著书《吕氏春秋》的全过程,却完全是他精通手段使然。吕不韦决心以异人为突破口,进行一场以钱易权的政治投机。吕不韦认为这简直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实在是一种耻辱。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按照十二纪、八览、六论整理成二十余万言的一部书,取名叫《吕氏春秋》。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

吕不韦:经商“经”出的《吕氏春秋》

故事回放

吕不韦秦始皇的当朝宰相,被秦始皇拜称为“仲父”,可见其地位显赫。野史传闻秦始皇实为吕不韦的亲生儿子,此事是否属实,本书暂且不去考究。但论及吕不韦从一位商人到宰相,再到著书《吕氏春秋》的全过程,却完全是他精通手段使然。

在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很低,被视为贱民,不但他本人做不了官,连他的子孙后代也不允许做官。然而,中国封建帝制的第一位宰相(当时叫相国)却是一位商人,这位商人叫吕不韦,吕不韦之所以能作到这一点,首先便是他好用“媚事外戚”的手段。

他所媚事的第一个人叫名异人,是战国时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这位异人虽然名为王子王孙,其实却称不上是安国君什么“左右”,他在安国君的二十多个孩子中,排行第十八,母亲夏姬又早死去,他的父亲、祖父根本不曾把他放在眼里,小小的年纪便被打发到了赵国作人质。由于异人在国内没有地位,赵国对他也十分怠慢。然而吕不韦以商人精明的眼光,却看出这个异人是“奇货可居”,因为他毕竟是天潢贵胄。吕不韦决心以异人为突破口,进行一场以钱易权的政治投机。他先向异人馈赠五百金,将他“包装”起来,让他广交天下宾客,以抬高其身价;同时吕不韦又携带了许多奇珍异宝,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替异人运动,想要使异人由弃儿变为安国君的宠儿,并成为秦国王位的继承人。可以想见这项工程该有多难,但吕不韦相信钱能通神,同时他也看出了秦国的权力中心有机可乘。

原来当时秦昭王年已老迈,安国君即将成为秦国的最高掌权者。在安国君的左右下,最受宠爱的是妃子华阳夫人,这是吕不韦所要媚事的第二个对象。华阳夫人没有孩子,常言道:“母凭子贵”,没有儿子的宠妃,那地位是保不住的。一旦安国君继承王位,选定太子,太子之母即为后宫之首,华阳夫人的地位便要一落千丈了。吕不韦所要做的,便是要华阳夫人将异人收为自己的儿子,并确立为安国君的继承人。

吕不韦虽然是位腰缠万贯的富商,要想直接面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还欠了点份量,他自有办法。他打听到华阳夫人之弟阳泉君甚被朝廷信用,便扮作一个珠宝贩卖商人,趁阳泉君退朝之际,迎着他的马车高声叫卖,引起了阳泉君的注意,而当阳泉君要购买吕的珍宝时,吕却说:“我看大人不日将有灭身之祸,难道还有闲情逸致收藏珍宝吗?”

这话引起了阳泉君的勃然大怒,吕却不慌不忙地说:“恕小人直言,大人无功于秦国,只是安国君为取悦于华阳夫人,向秦王推荐,大人才得信用。如今大人权倾朝野,富压群臣,公卿侧目,诸侯不平。小人常听人说,以色貌之美取人者,必以色貌之衰弃之,一旦华阳夫人色衰爱驰,大人将何以容身于朝廷?”

这几句话,把趾高气扬的阳泉君说得发怔,竟至无言以对。吕不韦接着又说:“安国君不久将为秦王,得立太子。听说安国君已属意于长子子傒,那时执掌后宫的,自然是太子之母。华阳夫人至今尚未有子嗣,色纵未衰,亦必失势,大人怎么连这一层也没想到呢?”

阳泉君一听,不由悚然,连忙向吕不韦请教对策。吕不韦说:“眼下夫人之貌如春花之艳,安国君之宠如东海之深,夫人若能于此时在诸子中择其贤者而收为自己之子,请立为嫡,安国君必然听从,他日登位之后,此子必为太子。如此,安国君为王之日,夫人自可倍受宠爱,即便安国君百年之后,所收之子得承王位,大人一家的权势亦可安如泰山,此所谓一举而收万世之利,大人何不劝夫人及早安排?一旦夫人色败貌衰,想要进言只怕也无用了!”

阳泉君为难地问:“只是安国君二十余子,各有其母,谁肯为华阳夫人所收养?”

吕不韦这才说出了异人:“不韦在赵经商,常听邯郸城中公卿大臣,无不盛赞公子异人之贤;不韦曾慕名拜访,但见此子谦而有礼,勤而好学,有君子之风。谈及秦国及夫人,未尝不伤心落泪,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自知在诸子中居后,其母又早逝,且身居国外,孤立无援,愿意依附夫人。夫人若能将此子收为养子,将来得立为太子,则异人无国而有国,夫人无子而有子,一旦为主,秦国之政,还不全凭夫人及大人主持?”

接着,吕不韦将所携带的珍宝托阳泉君献给华阳夫人,又另赠了五百金给阳泉君。阳泉君是吕不韦所媚事的第三位,他的主张经由这位阳泉君而到达华阳夫人,再到达安国君。异人果然被立为太子,几年以后,异人终于继安国君而登上国君的宝座,即就是后来的庄襄王,他的儿子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而吕不韦这位商人也就轻轻松松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宰相。(www.xing528.com)

吕不韦当了宰相之后,其时养士成风。以养士而闻名天下的是齐国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和赵国的平原君,这四公子各养有食客数千人,门人中三教九流、鸡鸣狗盗什么样人都有,有的雄辩,有的机敏,有的豪侠仗义,有的才高八斗。四公子靠着这些人与国君分庭抗礼,参与各国政治、军事事务,令人刮目相看。可是秦国尽管强大,却没有这样重贤养士的人。吕不韦认为这简直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实在是一种耻辱。

于是,吕不韦便张榜招贤、四处罗致奇才异能之士。时间不长,门下就聚集食客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按照十二纪、八览、六论整理成二十余万言的一部书,取名叫《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

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纪的论述也可见其一斑:“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闹市,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

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惧怕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毕竟作于战国时期,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手段点拨:

这是封建社会一场典型的钱和权的交易,吕不韦先以一批珍宝,以商人“奇货可居”的眼光相中了尹人。然后,再以金钱与政治厉害关系打通阳泉君。再然后,通过阳泉君指使华阳夫人在安国君耳边吹吹枕边风,步步为营逐渐向权力中心靠拢。最后,为异人买到了太子、国君的权势,同时也为自己买到宰相的宝座。

当然,历史上评价吕不韦请门客撰写《吕氏春秋》之事,也算是功不可没。但这种借门客之手,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装裱其门面的做法,说白了也是吕不韦施弄政治手段的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