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形碎部测绘:测绘基础、图根控制点、比例尺

地形碎部测绘:测绘基础、图根控制点、比例尺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形测图是以图根控制点为基础,将地物地貌特征点按相应的图式符号和规定的比例尺测绘到图纸上。地物、地貌的特征点称为碎部点,测绘地物地貌特征点的工作称为地形碎部测绘。对开展1∶200、1∶500、1∶1 000地形图的地物测量时,应直接丈量距离,以保证地物间的相对关系。

地形碎部测绘:测绘基础、图根控制点、比例尺

比例尺地形测图的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即可使用相应的仪器工具进行地物、地貌特征点的采集绘制工作。地形测图是以图根控制点为基础,将地物地貌特征点按相应的图式符号和规定的比例尺测绘到图纸上。地物、地貌的特征点称为碎部点,测绘地物地貌特征点的工作称为地形碎部测绘。

8.4.1 碎部点的选择

地物特征点主要有房屋轮廓线的转折点,池塘、河流、湖泊岸边线的转弯点,道路的交叉点和转弯点,管线、境界线的起点、终点、交叉点、转折点,耕地、草地、森林等的边界线转折点,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形状。

对于地貌来说,碎部点应选在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地貌特征点主要有山丘的顶点、鞍部的中心点、坡脊线方向和坡度的变化点、山脊、山谷、山脚的转弯点和交叉点等。根据这些特征点的高程勾绘等高线,即可将地貌在图上表示出来。为了能真实地表示实地情况,在地面平坦或坡度无显著变化地区,碎部点的间距和测碎部点的最大视距,应符合表8.7的规定。

表8.7 碎部点的最大间距和最大视距

8.4.2 经纬仪测图法

地形碎部测绘的方法,按使用仪器的不同,分为经纬仪测图、大平板仪测图、全站仪、GNSS RTK测图。

经纬仪测图法就是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绘图板安置于测站旁,用经纬仪测定碎部点的方向与已知方向之间的夹角,再用视距测量方法测出测站点至碎部点的平距及碎部点的高程。根据测定数据。用量角器和比例尺把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展绘在图纸上,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再对照实地描绘地形。一个测站上的测绘工作步骤如下:

1.安置仪器

如图8.19所示,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点A上,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度i。

图8.19 经纬仪小平板的安置

2.定向

用经纬仪盘左位置瞄准另一控制点B,设置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B点称为后视点,AB方向称为起始方向或后视方向。将小平板安置在测站附近,使图纸上控制边方向与地面上相应控制边方向大致一致。连接图上相应控制点a、b,并适当延长ab线, ab即为图上起始方向线。然后用小针通过量角器圆心的小孔插在a点,使量角器圆心固定在a点上。

3.立尺

在立尺之前,立尺员应根据实地情况及本测站实测范围,按照 “概括全貌、点少、能检核”的原则选定立尺点,并与观测员、绘图员共同商定跑尺路线。然后依次将视距尺立在地物、地貌的特征点上。

4.观测

观测员转动经纬仪照准部,瞄准1点视距尺,读视距读数l、中丝读数v、竖盘读数及水平角β。同法观测2,3,…各点。

5.记录与计算

将测得的视距读数、中丝读数、竖盘读数及水平角依次填入地形碎部测量手簿 (表8.8)。根据测得数据按视距测量计算公式计算水平距离D和高程H。对特殊的碎部点,如道路交叉口、山顶、鞍部等,还应在备注中加以说明。

表8.8 地形碎部点测量手簿

6.展绘碎部点

转动量角器,将量角器上等于β角值(碎部点1为114°00′)的刻划线对准起始方向线ab,如图8.20所示。此时量角器的零方向便是碎部点1的方向。然后在零方向线上,根据测图比例尺按所测的水平距离定出点1的位置,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同法,将其余各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及高程绘于图上。

为了检查测图质量,仪器搬到下一站时,应先观测前站所测的某些明显碎部点,以检查由两站测得该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是否相符。如相差较大,则应查明原因,纠正错误,再继续进行测绘。

立尺员在各碎部点的跑尺好坏,直接影响着测图的速度和质量。立尺员除须正确选择地物轮廓点外,还应结合地物分布情况,采用适当的跑尺方法,尽量做到不漏测、不重复、并便于测绘,使劳动强度最小,测图效率最高。在进行碎部测量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测图前,用一已知方向定向或配置水平度盘后,应用另一已知方向检查,误差小于允许值后方可进行测图;否则应检查展点及定向或配置水平度盘有无错误。

(2)测图时,先地物后地貌;先主要地物,后次要地物。对开展1∶200、1∶500、1∶1 000地形图的地物测量时,应直接丈量距离,以保证地物间的相对关系。

(3)碎部测图时,立尺员立尺应有一定的规律,不要东立一个点,西立一个点,要尽可能测完一个地物后,再测另一个地物,立尺时应将标尺竖直,随时观察立尺点周围情况,弄清碎部点之间的关系,地形复杂时还需绘出草图。当地物较多时,应分类逐个依次立尺,以免绘图员连错。例如,先沿道路立尺,测完视距范围内的道路立尺点之后,再立尺测绘房屋,测完一幢房屋后,再测绘其他房屋。当一类地物或一个地物尚未测完时,不应转到另一类或另一个地物上去立尺;地物较少时,可从测站附近开始,由近到远,采用螺旋形的跑尺法跑尺。当仪器搬到相邻测站后,立尺员再由远到近,跑回测站;若两人跑尺,可采用分层跑尺法,一远一近交替跑尺,便于测绘。也可采用按地物类别分工跑尺或分区包干跑尺等方法。

图8.20 量角器展点

(4)绘图人员要注意图面正确整洁,注记清晰,能做到随测点,随展绘,随检查。

(5)测图过程中,每测一定数量的碎部点之后,应重新检查零方向,同时应及时检查图上碎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与实地有无矛盾,所绘地物与实地是否一致等。

8.4.3 地物的测绘(www.xing528.com)

地物应按 《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及表示方法绘制,并与实地的情况核对及时描绘。如房屋按其轮廓用直线连接;河流、道路的弯曲部分则用圆滑曲线连接。对于不能按比例描绘的地物,应按相应的非比例符号表示。

各类建 (构)筑物宜用其外轮廓表示,房屋外轮廓以墙角为准。当建 (构)筑物轮廓凸凹部分在1∶500比例尺图上小于1mm或在其他比例尺图上小于0.5mm时,可以用直线连接。

独立性地物的测绘,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外轮廓,填绘符号;不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表示其定位点或定位线。

管线转角部分均应实测。线路密集部分或居民区的低压电力线和通信线,可选择主干线测绘;当管线直线部分的支架、线杆和附属设施密集时,可以适当取舍;当多种线路在同一杆柱上时,应选择其主要表示。

交通及附属设施,均应按实际形状测绘。铁路应测注轨面高程,在曲线段应测注内轨面高程;涵洞应测注洞底高程。小路根据情况选择测绘,比如在山区或通行困难的森林地区、沼泽地,小路就必须测绘,在道路稠密地区,小路就可以不测绘。

水系及附属设施,宜按实际形状测绘。水渠应测注渠顶边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及坡脚高程;水井应测注井台高程;水塘应测注塘顶边及塘底高程。当河沟、水渠在地形图上的宽度小于1mm时,可以用单线表示。

各种管线的检修井,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的杆 (塔),架空管线的固定支架,应测出其位置并适当测注高程点。对于地下建 (构)筑物,可只测量其出入口和地面通风的位置和高程。

植被的测绘,应按其经济价值和面积大小适当取舍。农业用地的测绘按稻田、旱地、菜地、经济作物地等进行区分,并配置相应符号;地类界和线状地物重合时,只绘线状地物符号;梯田坎的坡面投影宽度在地形图上大于2mm时,应实测坡脚;小于2mm时,可以量注比高。当两坎间距在1∶500比例尺地形图上小于10mm、在其他比例尺图上小于5mm时或坎高小于基本等高距的1/2时,可以适当取舍;稻田应测出田间的代表性高程,当田埂宽度在地形图上小于1mm时,可以用单线表示。

8.4.4 地貌的测绘

地貌虽然复杂多变,但从几何的观点分析,可以概括它是由许多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坡度和不同大小的面组成的。这些面相交的棱线,称为地性线。地性线有两种,一种是由两个不同走向的坡面相交而成的棱线,称为方向变换线,如山脊线和山谷线;另一种是由两个不同的倾斜的坡面相交而成的棱线,称为坡度变换线,如陡坡与缓坡的交界线、山坡与平地交界的山脚线等。地性线的端点、交点、方向或坡度变换点等,称为地貌特征点。

测绘出地貌特征点并确定地性线,地貌的形态就容易表示出来了。故地貌的测绘,主要是测绘这些地貌特征点及其地性线,可分为测绘地貌特征点、连接地性线、确定等高线的通过点和按实际地貌勾绘等高线。

1.测定地貌特征点

地貌特征点有山顶点、盆地的最低点、谷口点、谷源点、鞍部点、山脚点、方向和坡度变换点等。首先应根据地形的实际情况,正确确定特征点的位置,用碎部点的测量方法测定这些特征点在图上的平面位置,用小点表示,并在点旁注记高程。

2.连接地性线

当测绘出一定数量的特征点后,依据实际情况,在图上连接地性线。地性线应随着地貌特征点的陆续测定而随时连接,以防连错。当然,熟练的测绘员也可以不连地性线,直接勾绘等高线。

3.确定等高线通过点

等高线通过的地面点的高程一定是整米数或半米数,而测得的地貌点不一定恰好在等高线上,因此必须在图上相邻地貌点间内插出高程为整米或半米的等高线通过的点,再将高程相同的相邻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绘成等高线。

连接地性线后 (图8.21(a)),即可在同一条地性线上的相邻点之间内插其他等高线所通过的点位。如图8.21(b)所示,地性线上有相邻的A、B两点,高程分别为10.6m和14.3m,两点间的高差为3.7m,两点间的平距在图上量得为2.8m,以平距为横轴,以高差为纵轴,绘成断面图,即恢复出AB两点间的实地坡形。若地形图的等高距为1m,根据A、B点的高程,可以判断出在AB之间能找出11m、12m、13m和14m等高线所通过的位置。在两相邻碎部点之间找等高线通过的点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采用 “先取头定尾,再中间等分”的方法内插分点。例如,求得B点到14m等高线的高差为0.3m,由11m等高线到A点的高差为0.4m,则B点到14m等高线和A点到11m等高线的平距为x1和x2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得:

在图上从b点开始沿BC地性线方向量取2.3mm,即得到14m等高线通过点f;从a点开始沿ab方向量取3.0mm,即得到11m等高线通过点c,然后将11m和到14m等高线之间的长度3等分,就得到12m、13m等高线通过的点d和e。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内插出地性线上所有相邻碎部点之间各条等高线通过的点位,如图8.21(c)所示。在实际作业中,用此方法求算等高线通过的点,将会大大降低测图效率,因此整米高程点一般是用目估法内插求得。目估法是根据等高线比例内插原理结合实地地貌形态描绘的。首先确定地形点间首尾两条等高线的通过点,再等分内插,确定其余等高线的通过点。

图8.21 等高线的勾绘

4.依实际地貌勾绘等高线

在各相邻地形点内插确定各等高线的通过点后,即可依实际地貌,用圆滑的曲线依次连接同高程的各点,便得到一系列等高线,如图8.21(d)所示。最后将计曲线加粗,并选择适当位置在计曲线上加注高程。地形图等高距的选择与测图比例尺和地面坡度有关,如表8.9所示。

表8.9 等高距的选择

5.等高线的勾绘注意事项

(1)应对照实地情况现场勾绘,这样绘制出的等高线才会更加真实地逼近实际地形,并且应该一边求等高线通过点,一边勾绘等高线,不要等到把全部等高线通过点都求出后再勾绘等高线。

(2)等高线为光滑曲线,注意加粗计曲线。

(3)碎部点高程注记字头朝北,等高线在注记处应断开。计曲线的高程注记字头朝上坡方向。

实际在地形测图中,等高线应随测随插绘,并要求尽量现场结合实际地貌勾绘。如果因时间来不及勾绘,至少也应勾绘出计曲线。回到室内后应及时勾绘出其余首曲线。待等高线勾绘完毕后,所有地性线应全部擦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