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放自我又破坏秩序?探明他们的明朝

解放自我又破坏秩序?探明他们的明朝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的思想强调自我,但从来没有忘却社会。但是,沿着王阳明的思想继续前进,则隐含着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其中,以王畿为代表的“四无”说、以何心隐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均对封建秩序构成破坏力。王畿认为,既然心体无善无恶,那么意、知、物都应该是无善无恶的,从而提出了“四无”说。这自然与孟子以来儒家的性善论是冲突的。在狱中,李贽以剃刀自刎。李贽之死,也表明王阳明心学的末流越来越跟当时社会脱节而受到扼制。

解放自我又破坏秩序?探明他们的明朝

王阳明的思想强调自我,但从来没有忘却社会。他的思想能够在自我与社会间找到平衡。但是,沿着王阳明的思想继续前进,则隐含着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其中,以王畿为代表的“四无”说、以何心隐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均对封建秩序构成破坏力。

当初王阳明被朝廷征召前往镇压思田之乱时,临行前他召见了钱德洪和王畿两大弟子,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一次讨论。这便是明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天泉论道”。王阳明说过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当然,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其实并不是强调善或者恶,而是强调“有”或者“无”。当人性推到极限,推到超出善恶的“无”的境界时,人的本体便非但不体现为“恶”,甚至也不体现为“善”。在哲学家王阳明的冥想中,人的本体是一个恍恍惚惚、无声无臭的存在,所以是“无善无恶”的。这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一个定义。这种境界无疑糅合了传统儒学与佛道的精华。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陈来先生以“有无之境”四字来概括王阳明的哲学精神。“无善无恶”,正是一种无我之境。然而,王阳明的学生王畿将“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发挥到极致。王畿认为,既然心体无善无恶,那么意、知、物都应该是无善无恶的,从而提出了“四无”说。因为心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性也是无善无恶的。这自然与孟子以来儒家的性善论是冲突的。这样的思想在王畿的门人周汝登等人那里得到充分的表达。在晚明,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成了众多学者讨论的话题:一些学者表示赞成,另一些学者表示反对。在东林书院讲学的顾宪成,就强烈反对这一说法。顾宪成认为,“性善”才是儒家的正宗,而“性无善无恶”其实是借用了禅宗的说法而已。一位名叫冯从吾的学者就说:“既然知是良的,为什么性不是善的呢?”这些反对性无善无恶论的学者认为,主张性无善无恶将导致人们的行为似乎再不需要道德的约束,可能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危害。(www.xing528.com)

如果说王畿的学说的危害性还只是一种可能,由王阳明另一位门人王艮所开出的泰州学派一系,则对明朝的社会秩序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冲击。在泰州学派之中,后来涌现了一些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形容成“赤手以搏龙蛇”“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叛逆思想家,包括江西永丰人何心隐、福建晋江人李贽。何心隐亦儒亦侠,行事奇特,被顾宪成形容为一个“坐在利欲胶漆盆”中的人物,最终在万历年间被迎合张居正的官员杖杀。李贽追求个性与行动自由,攻击儒家经典,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求人们有一颗没有受到知识和伦理熏染的“童心”。李贽的著作流传很广,引起了儒学卫道士们的恐惧。万历三十年(1602),朝廷逮捕正在通州养病的李贽。在狱中,李贽以剃刀自刎。这说明王阳明哲学既是宋明理学的发展,但潜在地却又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李贽之死,也表明王阳明心学的末流越来越跟当时社会脱节而受到扼制。在整个明末清初,对王阳明心学的批评和对朱子学的重新提倡越来越明显。晚明著名的东林学派的顾宪成和高攀龙,都提倡学术上回归程朱之学。明朝灭亡后,清王朝观察到学术界的动向,转而尊崇程朱理学。至此,在明朝流行一百余年的王阳明心学逐渐衰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