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防物联网实战: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消防物联网实战: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联网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够为应急管理和应急疏散调度提供更加及时的现场监控预防以及更加实时有效的信息获取和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将物联网技术在应急救援的过程中进行应用,在快速获取相关灾害信息的同时,通过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处理,可以有效组织救援工作,进一步提高救援的效率。

消防物联网实战: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突发事件(Emergency)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方法来处理。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工业化、全球化使人类的生存系统变得更加脆弱,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以及人为的火灾化学气体泄漏等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并且在上述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之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将随时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更容易受到各类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研究以及事后的应急管理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重大问题。表6.1给出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列表。

表6.1 突发事件列表

续表

(www.xing528.com)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以下简称“应急管理”)必须有能力应对洪水台风、地震、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交通事故放射源传染病食物中毒刑事案件、恐怖袭击等突发情景引发的灾难。面对不同“情景”下的突发事件,如何敏捷响应事件、实时获取现场状况,如:事故地点、周边环境、居民数量、建筑结构、避难场所、疏散人群、调集资源、提供补给、最佳方案、水电气供应等进行科学“应对”等问题都给决策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应急疏散是指在事件发生后,将受影响区域(或潜在受影响区域)内的人员尽快、以尽量可靠的方式转移到安全区域。及时有效的应急疏散有赖于良好的计划、调度方案,否则必然会造成疏散过程的无序、道路拥塞,进而增加人员的伤亡。

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所以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都亟待加强对应急管理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反应的研究,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减少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响应速度以及信息数据的获取对应急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黄金72小时”指的是在灾难发生后的72 h期间,灾民的存活率随时间的消逝呈递减趋势。在第1天(即24 h内),被救出的人员存活率在90%左右;第2天,存活率在50%~60%;第3天,存活率在20%~30%;3天以后的生还概率就微乎其微了。物联网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够为应急管理和应急疏散调度提供更加及时的现场监控预防以及更加实时有效的信息获取和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技术在突发事件中可以通过RFID标签、WSN、GPS/GIS网络、传感器等为应急管理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获取,有效监测和控制方法。因为突发事件的突发性,通过常规的监测和信息获取手段根本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同时由于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等的巨大灾害性,如果无法及时获取信息,进行有效的检测和预警,将对人们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采用物联网技术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将物联网技术在应急救援的过程中进行应用,在快速获取相关灾害信息的同时,通过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处理,可以有效组织救援工作,进一步提高救援的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