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列书籍由王振良编辑,文字烹调高手,出港迅猛

系列书籍由王振良编辑,文字烹调高手,出港迅猛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理 洵与《问津》结缘于《今晚报》。随后不久,就能不定期地收到天津市问津书院寄赠的院刊《问津》以及由书院策划出版的系列书籍,它们的编辑者都是王振良。他的做派,给人的印象,实在可以称作是文字上的烹调高手了,因而,《问津》以及《问津文库》的繁忙出港,真是“好快刀”,想来亦为自然的事。

系列书籍由王振良编辑,文字烹调高手,出港迅猛

[陕西]理 洵

与《问津》结缘于《今晚报》。几年前,经书友文彦群推荐,我开始给《今晚报》投稿,于是很荣幸地成为该报副刊作者,而由此竟和编辑杜琨以及副刊部主任王振良相熟了。随后不久,就能不定期地收到天津市问津书院寄赠的院刊《问津》以及由书院策划出版的系列书籍,它们的编辑者都是王振良。很显然,振良先生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还在为挖掘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献史料做着大量的工作。

最初,我对于问津书院是陌生的,好奇的。读《开卷》十多年了,它的主办方换了好几家,相信《开卷》的读者,大多亦会注意到这种变化,而前几年的这一次,却让《开卷》走出南京,由天津的问津书院主办了,这自然更能引起人们对问津书院以及《开卷》的关注。原来这样一家延续了历史文脉的民间机构,成立短短几年间,不只吸纳了《开卷》这样在全国文化界颇有影响的刊物,还创办了全国首家以毛边本书籍为研究对象的读物《参差》,当然它的主业《问津》及《问津文库》系列图书,都是以天津本埠文化为根本的,深挖细追,规模初具,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问津书院文化品牌。“问津”是包容的,又是专一的,影响力也是逐步增强的。

当然,对于问津书院来说,办刊与出书是远远不够的,书院依托实体平台还策划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问津学术讲坛、问津学术年会、问津学术沙龙等,又有电子平台微信公众号、天津文献中心等,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模式与现代电子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双翼齐飞,充分展示天津港口的大文化实力。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则是《今晚报》副刊,每周都会有两个版面“津沽”,来专门刊登有关天津历史文化的内容,它对于天津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普及,是大有裨益的,历时弥久,春风化雨的成效亦会更为显著。(www.xing528.com)

振良先生不是天津人,但他自南开大学毕业之后,居津数十年,是俨然把自己作为天津人看了。他倾心倾力地为挖掘和弘扬天津的历史文化做着扎实的工作,这种对天津的赤子之情,是让人感佩的。他的视野是宽广的,不只着眼于严肃的学术层面的文献资料,对于民间的民俗文化也是重视的,因而我们就不仅仅能看到《严修日记》一类的津沽笔记史料书籍,也会看到五花八门的天津民俗小册子,这都为文化传承所必须。常年的文字生涯,也让他对于文字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性,我的一些文字,看似杂乱,经他一手调和,在晚报上以专栏面目出现,就能让人耳目一新。所写纪念高信的一篇文字,他在博客上看到后,立即推荐给《参差》,而后刊物上就出现了不同作者五六篇文字组合起来的纪念专栏。他的做派,给人的印象,实在可以称作是文字上的烹调高手了,因而,《问津》以及《问津文库》的繁忙出港,真是“好快刀”,想来亦为自然的事。

《问津》出刊五年,出书数十种,讲坛近五十期,各种活动无数,一时呈泉涌之态,是天津的福气,是读者的福气,是值得欢喜的,愿它持续地葆有文化的情怀,以持久的力,一如既往地、平和地做自己的事,使天津港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继而普惠各地读者。

2017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