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搜集天津文献,振良兄取得巨大成就

搜集天津文献,振良兄取得巨大成就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谢泳振良兄近年为搜集、整理和保存天津地方文献投入极大精力,成绩有目共睹。振良兄是有心人,他不但要保存关于天津的记忆,还要同时保存友情,让朋友在多年以后有对天津的美好回忆,有对一本杂志的美好回忆。《问津》作者及朋友,多年后再读此书,一定会有“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感慨吧!《问津》大体可说是本同仁杂志,主要刊载与天津有关的文史资料,虽有地域限制,但依然广受欢迎,我是每期必读。

搜集天津文献,振良兄取得巨大成就

谢泳

振良兄近年为搜集、整理和保存天津地方文献投入极大精力,成绩有目共睹。振良兄是有心人,他不但要保存关于天津的记忆,还要同时保存友情,让朋友在多年以后有对天津的美好回忆,有对一本杂志的美好回忆。《问津》作者及朋友,多年后再读此书,一定会有“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感慨吧!

《问津》大体可说是本同仁杂志,主要刊载与天津有关的文史资料,虽有地域限制,但依然广受欢迎,我是每期必读。我虽在大学里教过文学课,但我一向不提倡学生轻易把自己的志向放在文学创作上,对大学里热衷写诗写小说的学生,我总是提醒他们,创作太难,人一生在创作上要有点成绩非常不易,所谓诗有别才,非关学也。我建议学生写传记和留意乡邦文献,我说只要努力,以后总会有些成绩。

世间凡入门易的事,做好了其实都极难;入门难的事,一旦进去,倒是相对容易,比如医生工程师一类。理工农医难在前,而文学难在后。文学创作没有门槛,谁都可以上手,但文学这东西很怪,它只认最好最高,以下基本皆是白费功夫。小说诗歌,多年后自然再版的概率非常之低,这早已是业界共识。

人在青年时代,似乎多看不起为人做传和整理乡邦文献一类事,但时间久了,才会发现,早做这个事,其实是最讨巧的。因为地方文献虽在全国未必重要,但对地方来说,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为人做传,总是一件容易让人记住的功德。人在青年时代的文学活动,如抛开文字训练等抽象成绩,最后基本都是无功而返,但如果为人做传或整理地方文献,则多少会留一些痕迹,因为这种学术工作有它的特殊性。

我客居闽南已逾十载,前两年厦门鼓浪屿申遗,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主要依赖地方文史专家完成。那段时间,看到地方文史专家如此繁忙,如此受到尊敬,如此有丰厚报酬,我就想,同时代那些大学历史系教授的学术工作早就无人问津了,而这些地方文史专家却获得了学术地位。学术虽无可比性,但如果学者一生的工作完全是换了饭碗,想想也不免可悲。这还都属历史专业,而那些同时代的文学活动,则更是过眼云烟了。(www.xing528.com)

我当时还有一点感慨是长文章管现在,短文章管将来。大学里教历史的,一般还看不大起整理地方文史的,以为他们最多也就是写写小文章。但时间无情,也最公正,离开公职最后还有饭吃的,常常是那些写小文章的人。评职称要大文章,要字数,高头讲章才好,所以它管现在;小文章靠积累,要干货,货真价实才好,所以它管将来。野史笔记的生命力,似乎多强过高头讲章,这个简单道理,其实很多人不明白。学术方向的选择,有时候看似兴趣问题,但其中也有人生阅历。

振良兄的选择其实是最聪明的,对他近年的学术努力,时间会做出判断。多少年后,当我们再回头观察振良兄这些累积的学术工作,一定会感慨他是以怎样的智力和毅力做了这样明智的选择。

我是《问津》的老读者,本来应该写篇文章,振良兄体谅我的忙乱,要我来完成一篇短序,我乐意为之。

是为序。

2018年5月29日于厦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