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国天文学:解析地方观的症结

楚国天文学:解析地方观的症结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解决“地方”观的由来问题,这些相信“天圆地方”出自古人直观感觉的学者们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更改“地”“方”二字字义的做法。在单、曾二人的讨论中,“地方”只有作“大地的周边为方形”理解时,才存在大地的四角不能被圆形天盖遮掩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周髀家”的本意。

楚国天文学:解析地方观的症结

为了解决“地方”观的由来问题,这些相信“天圆地方”出自古人直观感觉的学者们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更改“地”“方”二字字义的做法。他们有的更改“方”字的字义,有的则更改“地”字的字义。那么,这种更改字义的做法是否能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1.更改“方”字的字义不可行

有人说:“什么叫天圆地方?最早,原始人们看天穹,有如一个倒扣着的锅,大地是平的。这种直观感觉就是天圆地方说。‘方’者,并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而是平平正正之谓。”[163] 又有人说:“客观世界没有任何渠道,可以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大地为正方形’的印象。……因此,‘地方’只能是‘大地是一个平面’之意。如果人们一定要按字面含义,把‘地方’理解为‘大地为正方形’,那么,‘地方’所代表的只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信口开河,而不代表认识过程的任何阶段。”[164]

笔者认为,这种把“方”字的字义由“四方形”更改成“平面”的做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因为,第一,在我国古代,无论是“方”字的本义,还是“方”字的引申、假借之义,都没有“平面”的含义。关于“方”字的本义,《说文》云:“方,并船也。”段注云:“并船者,并两舟为一。”《说文》和段注之所以如此解释,可能是因为单只船的周边形状一般为狭长形,两只船并联在一起,其周边形状即可由狭长变宽而为四方形;而船的表面一般都是凹形的,单只船是如此,两只船并联在一起,其表面也不会因此由凹变平。关于“方”字的引申,假借之义,段注云:“引申为方圆,为方正,为方向,又假借为旁。”《说文》云:“旁,溥也。……溥,大也。”可见,在“方”字这些引申、假借的意义当中,亦没有“平面”的意义。其实,在西周早期的金文中,就已有“方”字之义为“方形”的明确记载,如1966 年在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出土的《史速方鼎》,其铭文自称:“史速乍(作)宝方鼎。”该鼎为一只“通耳高21,口长15,宽12 厘米”的长方体。据研究,其制作年代“不会晚于穆王时期”[165] 。另据考证,殷墟甲骨文中的“方”字,也已具有方形的意义[166]

第二,虽然古人很早就已产生大地表面总体上为平面的认识,但他们在表述这种认识的时候,用的都是“地平”,而不是“地方”。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引《夏书》曰:“地平天成。”张衡《灵宪》云:“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第三,既然断定“天圆地方”出自古人的直觉印象,是一种朴素的认识,那么,古人在表述这种认识的时候,其方式也应该是朴素的、直接的。也就是说,周髀家如果不是想说明大地的周边形如方形的棋局,而是想说明大地的表面像棋局一样平,他就应该直接表述为“地平如棋局”,而不应该用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如棋局”来表述。

第四,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对于“天圆地方”中的“方”字都是按“方形”而不是按“平面”理解的。例如,用车舆来比喻天地,认为天的形状像车盖,地的形状像车体,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做法。楚国诗人宋玉在《大言赋》中写道:“方地为车,圆天为盖。”《周易·说卦》云:“乾为天,为圜。坤为地,为大舆。”关于“圜”字,《说文》释云:“圜,天体也。”段注云:“圜,环也。”关于“舆”字,《说文》释云:“舆,车舆也。”段注云:“车舆,车之舆也……舆为人所居。”《周礼·考工记·辀人》记云:“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圆也,以象天也。”文中的“轸”亦是当时人们对车体的称谓。《史记·天官书》云:“轸为车。”《索隐》引宋均云:“轸四星……车之象也。”地下出土的先秦、秦汉时期的车辆实物显示,当时安装有圆形顶盖或伞盖的供人乘坐的车辆,其车体均为四边有挡板或护栏的方箱形,而非四边无挡板的平板[167] 。这说明,古人用车体比喻大地,完全是因为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大地的周边形状如同车体的四方形,而不是因为大地的表面平如车板。二十八星宿中“轸”宿的得名,也是因为组成此宿的四颗星若用直线依次连接起来,可以构成一个形如车体的四方形。又如,据西汉文献《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记载,春秋时期,一位名叫单居离的人向孔子的学生曾参问道:“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参的回答是:“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在单、曾二人的讨论中,“地方”只有作“大地的周边为方形”理解时,才存在大地的四角不能被圆形天盖遮掩的问题。再如,西汉专门论述盖天说的著作《周髀算经》论曰:“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文中的“矩”,是古代工匠的一种作图工具。这段话的大意是:如果以矩的一条直角边的端点A 为圆心,则另一条直角边的端点B 就可以环绕A 画出圆形,这个圆形就是天盖的形状;如果将两只矩的四条直角边对合起来,就可以围成一个方形,这个方形就是大地的形状。由此可见,在《周髀算经》的这段论述中,“方”字只有“四方形”的意思,完全没有“平面”的意思;“地方”的本义是指大地的周边为方形,而不是指大地的表面为平面。

如上所述,把“天圆地方”中的“方”字字义由“方形”更改为“平面”的做法,似缺乏充足理由;采用这种做法的学者并未能举出可以证明自己观点的必要证据。

2.更改“地”字的字义亦不可行(www.xing528.com)

既然更改“方”字字义的办法行不通,那么,更改“地”字的字义是否就能解决问题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例如,有人说,天圆地方是“以朴素认识为基础的,人们不管走到哪里,所看到的天空总是圆圆的,笼罩在大地上,而大地总是平平的,被分割成一块块的田地,所以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168] 。按照这种解释,“地方”的本义不是指整个大地的周边形状为方形,而是指大地上一块块田地的形状为方形,“地”字的字义由“大地”被改成了“田地”。

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周髀家”的本意。因为,第一,“天圆地方”作为我国古代的主要天地观之一,它着眼的只能是天地的整体形状,而不会是天地的局部形状。周髀家的本意是很清楚的,他所谓的“天圆如张盖”,是为了说明整个天空而不是局部天空的周边是如同张盖那样的圆形;同样,他所谓的“地方如棋局”,也是为了说明整个大地的周边是如同棋局那样的方形,而不是为了说明大地上一些田地形如棋局中的方格。因此,即使古代有人曾经用棋局比喻过田地,周髀家所说的“地方如棋局”也没有这种意思。

第二,先秦、秦汉时期的其他有关文献的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对于“天圆地方”中的“地”字都是按“大地”而不是按“田地”理解的。例如,本文前边提到的楚国宋玉《大言赋》《周易·说卦》以及《周礼·考工记》,都把天比喻成车盖,把地比喻成车体。这些文献之所以如此比喻,是因为当时安装有圆形顶盖或伞盖的供人乘坐的车辆,其车体均为周边呈四方形的车箱,而车箱并没有分隔成形如田块的小方格。地下出土的大量车辆实物即可证明这一点[169] 。又如,《大戴礼记》所记曾参关于“天圆地方”的看法是:“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文中的“地”字显然也是指的整个大地,只有这样理解,才会有圆圆的天盖掩遮不住方形大地四角的问题存在。如果“地”字的字义是指一块块田地,那硕大的天盖怎么会掩遮不住小小田地的四角呢?

还有人认为,“天圆地方”最初不是指天空和大地的形状,而是指古人绘制的天图和地图的形状:“天体以天极为中心作周日圆周运动,其图当然应为‘圆图’。即古之盖图,今之极图。这就是‘天圆’……古代城池形制,分封土地,一般都是方形(或矩形)……把城池和分封的土地,用图来表示,自然也是方形。此即所谓‘地方’之来源。总之,‘天圆地方’,最初实指天图和地图的特征而言。后人不察,误解为天地形状,则由来久矣。”[170]

笔者认为,最早的天图和地图很可能确如上面所说,是分别按照圆形和方形绘制的;后来,也可能有人不假思索、不加考察地把天图和地图的形状,分别误解为天空和大地的实际形状。然而,这些早期的天图和地图只是绘出了当时人们所能见到的或者所想描绘的天区和地区,而没有绘出人们见不到的或者所不想描绘的天区和地区。天图和地图的绘制者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古代有条件使用这些天图和地图的人们也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周髀家作为天圆地方说的创立者,作为古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果说他居然不清楚这一点,居然会把这些仅仅绘画着局部天区和部分地域的天图和地图的形状,轻易误解为整个天空和整个大地的形状,并在这种误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天圆地方观,是很难令人置信的。

综上所述,这些对“天圆地方”中的“地”字的字义进行更改的做法,无论把其本义由“大地”改为“田地”,还是改为“地图”,仍不能合理地解决“地方”观的由来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