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国天文学成果-楚国天文学探索

楚国天文学成果-楚国天文学探索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在先秦史料中,迄今尚未发现楚人自己以鹑尾为分野进行占卜的实例。总之,鹑尾次之所以能够成为楚国的分野,不是起因于楚人对翼、轸两宿的直接崇拜,而是起因于楚人对太微垣中太一星的崇拜。

楚国天文学成果-楚国天文学探索

1.有关鹑尾为楚国分野的史料

本节前边所引《周礼》郑玄注、《淮南子·天文训》及其高诱注除了把周之分野记为鹑火以外,还都把楚国的分野记为由翼、轸两宿组成的鹑尾次。

在《左传》的记事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例如,鲁襄公二十八年,按当时史官的推算,该年岁星应该位于星纪次,但实际天象却是岁星已经运行到了本该明年到达的玄枵次。鲁国术士梓慎称此现象为“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郑国术士裨灶则对此占曰:

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

杜预注:“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失次于北[86] ,祸冲在南。南为朱鸟,鸟尾曰帑。鹑火、鹑尾,周、楚之分,故周王、楚子受其咎。”这说明,春秋时期已经有周室的分野是鹑火、楚国的分野是鹑尾的规定。

不过,在先秦史料中,迄今尚未发现楚人自己以鹑尾为分野进行占卜的实例。只有汉代纬书《春秋文耀钩》记载了如下一个事例:

楚有苍云如霓,围轸七蟠,中有荷斧之人,向轸而蹲。于是,唐史画遗灰而云灭。故曰:“唐举之策,上灭苍云。”

西晋张华《感应类丛志》也记载了这个事例:

有苍云围轸——轸,楚之分野——是不善之征。楚太史唐勒乃夜以葭灰遗于地,乃更灭拂之,其苍云为之半灭。

2.鹑尾成为楚国分野,出于楚人对太一星的崇拜

由翼、轸两宿组成的鹑尾次之所以会被定为楚国的分野,大概与楚人迁徙到江汉平原以后对太一星的崇拜有关。

经过“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87] 的艰苦创业,从东周初期开始强大起来的楚人,把楚国的疆域从荆雎山区逐渐扩展到了江汉平原,进而使楚国变成了一个雄踞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国。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和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中,农作物的品种及其生长周期都与中原地区和荆雎山区有着显著的不同,耕作方式也由旱地的刀耕火种变为水田的火耕水耨,原先根据咮星的昏中和旦中确定农时的方法已无法继续适用了。这就对楚人的观象授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楚人此时所选定的新的观测目标大概是太一星。关于太一星的位置,《淮南子·天文训》云:“太微者,太一之庭也。”《史记·天官书》云:“太微……匡卫十二星,藩臣:西将,东相……其内五星五帝坐。”《开元占经》卷六十七引《荆州占》曰:“太一之居也,左(东)文而右(西)武,后极而前行,四帝方旁,众神为辅。”这些记载说明,太一星位于太微垣内,是“五帝坐”正当中那颗星(图1-26),其西名狮子座β,视亮度为2 等。

图1-26 太一星与鹑尾次

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流域,太一星于每年初春昏见东方,很适合楚人确定春耕农时之用。正是太一星对于楚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导致了楚人对它的特别崇拜。例如,宋玉在《高唐赋》中唱道:“醮诸神,礼太一。”这表明,在楚人对各种神祇的祭祀中,“太一”享有特殊的礼遇。又如,屈原在《九歌》中把“太一”颂为“东皇”,王逸《楚辞章句》释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配以东帝,故云东皇。”这说明,为了迎接太一星每年初春的东升,楚人还专门为它在楚东修建了祭祠。先秦时期的星占术士们也因此把“太一之庭”——太微垣视为占卜楚国吉凶的分野。例如,《史记·天官书》云:“吴楚之疆,占于鸟衡。”又云:“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

可是,由于太微垣不属于由二十八宿组成的十二次系统,先秦术士们若要进行岁星星占,就需要在十二次当中选取适当的星次来代替太微垣充当楚国的分野。而由翼、轸两宿组成的鹑尾次,看来是比较合适的。如图1-26 所示,鹑尾次与太微垣正好分别位于赤道线南、北两边[88] ,赤经范围也大致相当。这样,当日、月、五星处在太微垣的赤经范围里时,也就同时处在了鹑尾次的赤经范围内。所以,裨灶在鲁襄公二十八年(前545 年)进行岁星星占时,是以鹑尾作为楚国的分野;《周礼》郑玄注,《淮南子·天文训》及其高诱注也都把楚国的分野记为由翼、轸两宿组成的鹑尾次。

另外,在紫微垣天区内也有一颗名为“太一”的星。正如《淮南子·天文训》所云:“紫宫者,太一之居也。”《史记·天官书》亦云:“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这颗太一星,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北极星,西名小熊座β[89] 。不过,从它位于北极紫微天区这一情况看,既与楚人尊崇的“东皇太一”的名称不符,又与作为楚国分野的太微垣和鹑尾次不沾边。由此可以断定,它不应当是楚人所崇拜的太一星。

总之,鹑尾次之所以能够成为楚国的分野,不是起因于楚人对翼、轸两宿的直接崇拜,而是起因于楚人对太微垣中太一星的崇拜。虽然鹑尾次的赤经范围与太微垣大致相当,但由于组成翼、轸两宿的均为视亮度在3 等以下的暗淡小星,这就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很难做到像观测太一星初春昏见东方那样观测翼、轸两宿的昏见,很难利用它们去确定春耕农时,因而也就很难直接产生对它们的特别崇拜。

由于咮星和太一星先后被楚人祀为主要星神,它们所在的天区鹑火次和太微垣(鹑尾次)也就因此被先秦的占星士们视为楚国的分野。这样,当郑国裨灶这些占星士在进行岁星星占的时候,便可根据占卜的需要,时而把鹑火当作楚国的分野,时而又把鹑尾当作楚国的分野,从而使占卜达到天衣无缝、左右逢源的效果。

综上所述,楚民族不像商民族及其后裔宋人那样有固定的族星崇拜,原因就在于商民族的活动中心始终在中原地区,而楚民族的活动中心则发生过由中原到豫西南、鄂西北,再到大江南北的重大转移。这就导致了楚人在其祖先祝融担任帝喾高辛火正的时候,曾以大火星为崇拜对象;在祝融氏族解体,芈姓楚人先民南逃、西迁以后,是以咮星为主要星神;当楚国强大起来,楚人在江汉平原站稳脚跟以后,又把太一星视为最尊贵的星神。楚国的分野,随着楚人主要活动区域的迁徙和星神崇拜的变化,也有所变化:先是柳、星、张三宿组成的鹑火次,后来变为翼、轸两宿组成的鹑尾次。

【注释】

[1]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科学出版社,1979 年,第97 页。

[2]王胜利:《二十八宿的四象划分与四季天象无关》,《天文学报》1984 年第3 期。已收入本书“附录二”。

[3]《荀子·天论》。

[4]《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

[5][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下),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562 页注⑤ 。

[6][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年,第162 页。

[7]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 年第2 期。

[8]关于地平坐标,近代天文学通常从南点起,按顺时针方向量度。即南点为0°,西点为90°,北点为180°,东点为270°。

[9]王健民、梁柱、王胜利:《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龙白虎图象》,《文物》1979年第7 期。

[10]《淮南子·天文训》把这四个方位分别称为报德之维、常羊之维、蹄通之维和背阳之维。

[11]《淮南子·天文训》。

[12]《史记·苏秦列传》。

[13]《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14]《抱朴子·逸民》。

[15]昌潍地区艺术馆、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7 年第4 期。

[16]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3 期。

[17]冯秀藻、欧阳海:《廿四节气》,农业出版社,1982 年,第39 页。

[18]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 年第1 期。

[19]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61 年,第4 页)云:“(公元)前2372 年,帝喾。”

[20]据现代天文学研究,心宿二是一颗视亮度为1 等、光谱型为M1 的红巨星;其颜色发红,是因为它的表面温度较低所致。

[21]《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史记正义》引徐广云:“号陶唐。”

[22]《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曰姜原,为帝喾元妃……(弃)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

[23]《史记集解》引《括地志》:“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

[2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 年。

[25]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水队:《陕西邠县下孟村仰韶文化遗址续掘简报》,《考古》1960 年第6 期。

[26]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 年。

[27]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61 年,第5 页)云:“(公元)前2179 年,舜。”

[28]《礼记·月令》作“昏火中”。

[29]《礼记·月令》作“昏建星中”。

[30]刘朝阳:《从天文历法推测〈尧典〉之编成年代》,《燕京学报》第7 期,1930 年。

[31]竺可桢:《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科学》第11 卷,1926年第12 期。

[32][日]饭岛忠夫:《中国天文学之组织及其起源》,陈啸仙译,《科学》第11 卷,1926 年第6 期。

[33]关于古代历法的“三正”问题,详见本书第五章“历法”。

[34]王世舜:《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7 页注⑨ 。(www.xing528.com)

[35]《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年,第9 页上。

[36]竺可桢:《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科学》第11 卷,1926年第12 期。

[37]王健民、刘金沂:《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圆盘上的二十八宿古距度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 年;潘鼎:《中国恒星观测史》,学林出版社,1989 年。

[38]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简1051 记曰:“黄昏亥。”

[39]陈梦家:《汉简年历表叙》,《考古学报》1965 年第2 期。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 年第1 期。

[41]本表的各项数据均取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00 年中国天文年历》,科学出版社,1999 年。

[42]《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图156,文物出版社,1981 年。

[43]《史记·五帝本纪》作“居北方”。

[44]本表的各项数据均取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00 年中国天文年历》,科学出版社,1999 年。

[45]本表数据取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00 年中国天文年历》,科学出版社,1999 年。张宿一(长蛇ν1)、尾宿一(天蝎μ1),两星的数据不见于《2000 年中国天文年历》,数据系由陕西天文台刘次沅先生提供。下表1-4、表1-5、表1-6 均如此。

[46]竺可桢:《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科学》第11 卷,1926 年第12 期。

[47]竺可桢:《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科学》第11 卷,1926 年第12 期。

[48]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15 页。

[49]夏渌:《释甲骨文春夏秋冬》,《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年第5 期。

[50]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15 页。

[51]《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52]赵庄愚:《从星位岁差论证几部古典著作的星象及成书年代》,《科技史文集》第10 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年。

[53]王铁:《论〈尚书·尧典〉四仲中星的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5 期。

[54]《史记·楚世家》。

[55]《左传·昭公十二年》。

[56]王健民、梁柱、王胜利:《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龙白虎图象》,《文物》1979年第7 期。

[57]《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 年。

[58]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简牍》,中华书局,2001 年。

[59]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释文》,《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 年。

[60]殷涤非:《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占盘和天文仪器》,《考古》1978 年第5 期。

[61]《史记索隐》:“留即昴,《毛传》亦以留为昴。”

[62]《尔雅·释天》:“浊谓之毕。”

[63]甘氏系统为什么要作如此颠倒,原因待考。

[64]《历术甲子篇》见载于《史记·历书》。

[65]可参见王胜利:《甘德系楚国天文学家证据两则》,《中华文化论坛》1996 年第4 期。

[66]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学林出版社,1989 年,第48 ~49 页。

[67]杜石然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甘德传 石申夫传》,科学出版社,1992 年;李迪、查永平:《中国历代科技人物生卒年表》,科学出版社,2002 年。

[68]② 转引自《汉书·律历志中》。

[69]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第4 册,1928 年。

[70]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学林出版社,1989 年,第29 页。

[71]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 年第8 期。

[7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 年。

[73]王胜利:《睡虎地〈日书〉“除”篇、“官”篇月星关系考》,《中国历史文物》2004 年第5 期。已收入本书“附录二”。宋会群、苗雪兰:《论二十八宿古距度在先秦时期的应用及其意义》,《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 年第2 期。

[74]《汉书·律历志上》:“至于元封七年……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

[75]《汉书·天文志》:太岁“在子曰困敦”,岁星十一月“晨出东方”;“《太初》在建星、牵牛”。

[76]参见《汉书·律历志下》。

[77]参见《后汉书·律历志下》

[78]参见《晋书》及其以后历代正史的《天文志》和《历志》。

[79]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学林出版社,1989 年。

[80]《左传·昭公十七年》。

[81]《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大皞氏以龙纪。”

[82]《诗经·商颂·殷武》云:“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不敢来享,莫不敢来王,曰商是常。”说明荆楚部落在商代已迁至商朝南境。

[83]《世本·居篇》云:“楚鬻熊居丹阳。”《墨子·非攻下》云:“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雎)山之间。”《左传·昭公十二年》云:“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丹阳,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属豫西南山区;雎山、荆山,在今湖北省西北部。这些史料说明,楚人在周初已西迁至豫西南至鄂西北一带山区。

[84]杜预注曰:“相,治也。楚之先祝融,为高辛氏火正,主治火事。”

[85]《左传·昭公九年》。

[86]因玄枵次属于北宫玄武

[87]《左传·昭公十二年》。

[88]《开元占经》卷六十六引石氏曰:“太微十星,在翼、轸北。”

[89]由于岁差的作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此太一星已经偏离北天极逾15°,它的历史地位已被当今的北极星“勾陈一”(小熊座α)所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