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出路的三句要诀:帝国尽头见民国

国家出路的三句要诀:帝国尽头见民国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以为国家的出路有三句要诀:(一)放大眼光,(二)咬定牙关,(三)勒紧肚带。大家能本此三点奋斗下去,国家前途才有希望。”黄郛此次南下,本来就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可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需要他这样一个人去北平与日本人周旋,明知这是往火坑里跳,他也只能牺牲自己。▲黄郛手札历史的风烟散尽之后,再回过头来看黄郛在庐山上对王芸生说的那些话,值得注意的是他关于国家出路的三句要诀,放在许多时候都不失其价值。

国家出路的三句要诀:帝国尽头见民国

辛亥革命的风云中初露头角,1924年与冯玉祥策划“首都革命”,推倒贿选总统曹锟,出任摄政内阁总理,黄郛在民国史上也曾叱咤一时。如果不是因为盟弟蒋介石在1927年的崛起,黄郛几次介入中日谈判,他不会背上骂名,成为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1928年之后,他隐居莫干山,在“白云山馆”过着平静的山居生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华北的觊觎日甚一日,局势危急,蒋介石再次想到了他这位“日本通”盟兄,任命他为“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北上应对错综复杂的棘手问题。1933年签订的《塘沽协定》使华北在风雨飘摇中又拖了几年,功过是非,如今看来绝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评定的,然而,当时举国上下几乎是一片骂声,“卖国”之类的砖头纷纷砸向他。这样的结果他在北上之前其实就已料到了,但他既抱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心,即便万千唾骂集于一身也只能在所不顾了。

▲隐居莫干山的黄郛、沈亦云夫妇及其女儿

1934年夏天,黄郛正好在庐山避暑,有不再北返的念头。后来成为《大公报》总编辑的王芸生前往庐山,和他详谈过两次,除了在当时的报纸上做了报道外,《赣行杂记》中也记下了他们聊天的一些内容,现在看来仍是很好的历史材料,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了解历史的不同侧面。

王芸生第一次找他,说北方人多盼他早去,希望他能减轻战区民众的痛苦。他在感慨“恐怕无补于大局呵”之后说:“这一年来的经过,在明了国家情况的人,当然能够谅解,一般人则以为我黄某某天生贱骨头,甘心做卖国贼。对外未曾做了什么事,却须时时对内做解释工夫,真是痛苦万分。一年以来对内对外,尽做矮人,我并非不知道伸伸腰,只是伸腰之后有什么善后办法?为国家设想,不能那样冒险。”他到北平,日本人认为他既然没有办法,还不如趁早躲开,免得碍他们的事,一球拍要把他拍到南方来。而他到了南方,人们都问他什么时候回去,又要一球拍把他拍回北方去。他有个说法:日本人的量是小的,力是大的,而欲无穷;国人的眼光是短的,调子是高的,肩头不负责任。所谓北平政整会只是个招牌,办理对日本关东军的外交,就是与虎狼打交道,随时都可能被吞噬,而且北方各省什么事都可以找上来,结果却又是什么也管不了。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个人毁誉还是小事。王芸生安慰他“外交家在胜利中求收获易,在失败中而不偾事难”,他说自己如果为个人设想,绝无再回北方的理由,但国家需要他唱这出戏,他只能牺牲个人。自己已经55岁,大小的官都做过,已无所求。“我以为国家的出路有三句要诀:(一)放大眼光,(二)咬定牙关,(三)勒紧肚带。大家能本此三点奋斗下去,国家前途才有希望。”

他们第二次谈话时,王芸生发现他的态度积极多了。他的第一句话是:“我在庐山住了许久,觉得这里确是热忱努力的干,这或者是中国前途的一线曙光。”当时蒋介石等都在庐山办公。他问王在庐山上住了多日,感想如何,王的回答是“很有朝气”。他说,华北最大的危机是在心理方面,一般人在心理上先将华北放弃,认为已无可救药,一切都趋向消极。所以,要想挽救华北,首先要革除这种心理,尽心尽力去做,归根结底,中央与地方应该共同努力。(www.xing528.com)

黄郛此次南下,本来就是一种消极的表示。与他接近的朋友也认为,以他的资望才力,可以为国家做其他的事,何必去北平敷衍关东军?可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需要他这样一个人去北平与日本人周旋,明知这是往火坑里跳,他也只能牺牲自己。等到王芸生写《赣行杂记》时,他已下山,即将起身北上。对他抱有同情的王氏说:“我们并不奢望他施展新猷,但使北方少些国际纠纷,减些民众痛苦,说来虽似平常,实是不朽功业!”

▲黄郛手札

历史的风烟散尽之后,再回过头来看黄郛在庐山上对王芸生说的那些话,值得注意的是他关于国家出路的三句要诀,放在许多时候都不失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