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史官到史民:帝国尽头是民国

从史官到史民:帝国尽头是民国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都是史官修的“正史”,此外的史书被看做是“野史”。换句话说,“史官文化”以政治权威为无上权威,使文化从属于政治。还有更早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史官文化产物的正史,因为这些坚持秉笔直书的史官一代代的努力而获得了一点尊严。记者记录历史的功能也因种种原因而渐趋衰微,代之而起的很可能是一个“史民”记录历史的时代。

从史官到史民:帝国尽头是民国

1973年8月,顾准曾说,范文澜对“史官文化”歌颂备至。然而,“史官”二字的重心还是在于一个“官”字,“史”在这里是服从于“官”,也服务于“官”的。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都是史官修的“正史”,此外的史书被看做是“野史”。说白了,所谓“正史”常常从属于帝王权杖之下,最初的用意只是给帝王“资治”的镜子。换句话说,“史官文化”以政治权威为无上权威,使文化从属于政治。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史官文化”毫无正面意义,司马迁以忍辱之身秉笔直书他栖身的当朝事,以文治武功睥睨一世的汉武帝对他的记录、评判也抱有或多或少的敬畏。还有更早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史官文化产物的正史,因为这些坚持秉笔直书的史官一代代的努力而获得了一点尊严

进入近代,随着循环王朝的陨落,史官文化开始消亡,史官的功能实际上被新闻记者代替了,有些记者主观上并无这样的自觉,客观上却以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了亲历、亲闻的历史。有些报人则本身就具备强烈的历史意识,报业巨子史量才认为报纸是“史家之别载,编年之一体”,他声言要把《申报》办成供后人借鉴的“史记”。《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说,新闻记者的位置就如同昔日的史官,史官要有不畏强权的精神,不惜杀身成仁的意志,而且要兼具才、学、识,记者也应该如此。

今天看来,包括《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在内,未尝不是一部部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的中国近代史。在摆脱了帝王一家一姓的统治之后,关注时代思潮、国计民生、社会世态的新闻记者,也已经超越昔日史官只能为皇家做起居注、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宿命,视野更为开阔,目光所及不再是狭隘的朝廷,而是社会各个领域、各个侧面。要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史,记者们留下的记录就是不可回避的第一手材料,那里面有一个个真实的侧影,那是不同眼睛看到的历史面貌,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接近本来面目的历史画卷。

可以说,一个独立的新闻记者实际上也担负着史家的职责,他的目光所及都将成为历史,他手里握的笔就是史家之笔,不仅记录今天,而且昭示后世。记者的责任因此而显得沉重,无冕之王的桂冠因此而笼罩着一层光环。我对中国近代史关注得比较多,在史料方面,最初我比较看重政治史、思想史上那些人物的文集,这些年渐渐转移到老报纸、老刊物以及报人、记者的文集上,原因在于后者更接近当时的社会生活,往往能从细微处看到历史的真相。比如一张新闻照片就可以让我们知道,早在1909年慈禧太后出殡时有些新军士兵就已剪了辫子。

只活了32岁的杰出记者黄远生,在民国最初几年发表了许多生动的通讯和犀利的评论,其立场相对中立、客观,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那个复杂的年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部80万字的《胡政之文集》,从1912年到1948年,跨越了整个可歌可泣、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过渡时代,从简短的电讯、时评到翔实的通讯,这是一个记者眼中的风云、笔底的波澜,凝铸为“一个人的民国史”。(www.xing528.com)

澳大利亚国籍的莫理循以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身份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目击时代的风云变幻,亲睹一个古老民族走向世界时的曲折和艰辛,以异域文明的视角,以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写下的那些电讯、特稿、采访,无疑都有着独特而珍贵的史料价值。比如,他在辛亥革命前一年的那次西北之行,就见证了——即使是西北广袤贫瘠的大地上也开始萌动着新文明的嫩芽,新式教育、企业、警察、邮局、教堂等都已出现,只是清朝主动变革的步伐太迟缓了,才会被革命的浪潮所吞没。

如果说,随着帝国的终结,“史官”时代一去不返了。记者记录历史的功能也因种种原因(包括缺乏新闻独立等)而渐趋衰微,代之而起的很可能是一个“史民”记录历史的时代。2013年8月我在“一席”演讲《寻找真相就是寻找未来》,临时想到了“史民”这个词。与史官不同,毫无疑问,“史民”具有更强的个体性、独立性、民间性,他们可以不依附权势集团,也不依附任何利益集团,完全凭个人之良知、专业之训练,以求真相为唯一目标,秉持客观、独立之原则,探寻历史之真相,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与史官不同,史民没有多少可以凭借的资源,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条件,单枪匹马,诚然无法建构卷帙浩繁、面面俱到的大历史叙事,却可以从个体的视角出发,坚持以独立的立场挖掘史料,揭示被遮蔽的史事,重述被颠倒的史实,或者记录自身所历、所闻、所见、所思,为后世留下真实可信的史料。也许,一个前所未有的见证历史的新时代就此起步,随风入夜,悄无声息。

2014年8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