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55年共和国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

55年共和国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必然要影响到民族传统文化内部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异文化由外入内,民族传统文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加以选择和扬弃。有一部分传统文化最终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淡化、消失或改造。如果现代化的道路完全违背了民族传统文化,那么现代化也有可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面前碰得粉碎。

55年共和国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

传统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那么,历史上形成和积累下来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究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还是实现现代化的障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事实上,二者既有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

1.从概念上讲,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系统中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物质状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它体现出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达到的某一高度。民族传统文化属于社会系统,现代化的实现本身就包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即包含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广泛使用。因此,严格地说,没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一个社会实现了现代化也是不完全的。恩格斯在谈到罗马帝国以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文化与文明的时候说:“不论这四百年看起来多么像白白度过,可留下了一个重大的成果:这就是现代化的民族,亦即西欧人为了未来的历史而实现的新的形成和新的组合”这句话是说,人类社会正是在旧的文化与文明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的,传统是昨天创造活动的积淀,是已经完成了的经历,是历史活动的终点;而现代化是当前行动的目标,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是新生活的起点。

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代化观念的产生,出自该国家、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根于传统文化,或者说受传统文化的制约、导向和“刺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过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是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这就是说,人类的每一代都会面对而且也要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其中包括传统文化。但是,这种利用,一方面是继承先辈传统、发扬先辈传统;另一方面,这种继承与发扬,又是在条件完全改变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继承与发扬也不会完全照旧。同时,在变化过程中,旧的条件发生了改变。因此,也就促成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现代化的实现将加速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民族传统文化的变革又将促进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工业从依靠传统的自然资源中解放出来,能源、材料和生产手段、生产管理日趋多样化。此外,精神生活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别性的特点。现代化造成了多种选择的社会环境,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使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加速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必然要影响到民族传统文化内部体系。由于文化受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社会生活中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虽然不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立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却也加速了这种变革的速度,逐步缩小着它与现实生活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又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www.xing528.com)

4.在人类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依据有利的地域生存,另一方面又向其他地域渗透。这样,所有民族传统文化都处在世界其他文化的包围中。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各文化的相互接触、相互碰撞和相互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异文化由外入内,民族传统文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加以选择和扬弃。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民族传统文化也逐渐改变自身结构,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世界上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都不是其他民族文化的复本,而是一个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5.现代化的进程对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大挑战、一大冲击。简单地说,现代化要选择传统文化。有一部分传统文化最终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淡化、消失或改造。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要选择现代化。如果现代化的道路完全违背了民族传统文化,那么现代化也有可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面前碰得粉碎。当然,从总体而言,人类走向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