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下空间防灾理论与规划策略研究成果!

地下空间防灾理论与规划策略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研究结论打破既有城市建成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上防灾供需矛盾之间的壁垒,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搭建地下空间防灾协同利用的桥梁。本书的研究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地下空间的防空袭仍然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防灾功能。[3]依据上海市《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讨论稿》中的相关规定取值。[7]上海市地空联办,《2017年度市地空联办工作年报》。

地下空间防灾理论与规划策略研究成果!

本书研究结论打破既有城市建成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上防灾供需矛盾之间的壁垒,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搭建地下空间防灾协同利用的桥梁。对于既有城市建成区地下空间的再利用及城市防灾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新建城区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1)城市既有建成区高强度开发使防灾需求激增,而地面防灾空间和防灾功能设施却相对缺乏,与此同时相同区位又有大量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一方面是防灾需求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是大规模地下空间并没有开发相应的防灾功能,导致我国既有建成区空间资源的防灾效能没有充分发挥。面对我国大城市普遍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现实情况,哪些地下空间可以抵御何种类型的灾害?如何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为城市的防灾减灾作出贡献?当前我国部分学者提及地下空间的防灾功能,还没有按照不同灾种对不同类别地下空间的防灾功能进行细分,停留在笼统地表述地下空间具有防灾效果,会削弱对地下空间防灾能力的认识,影响人们正确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进行防灾应对。因此,通过本书的研究,希望能指导既有建成区地下空间的更新改造利用,同时为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一种新的资源、新的手段。本书的研究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图1-12 主要内容框架

(2)城市新建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规划、协同建设,需要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视角重新配置资源,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功能可以看出,当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是从经济发展和空间需求的角度出发,除了一部分人防地下空间和兼顾设防的地下空间考虑战争空袭外,几乎很少从地下空间防御城市灾害的视角考虑其开发利用,而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地下空间除人防以外的其他防灾功能几乎很少提及、被利用。虽然理论上,一个城市蕴藏的地下空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地表直到地心的所有地下空间均是未来的资源。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一定时期内可供城市使用的地下空间资源量是有限的;而且地下空间一旦被开发利用,很难重新开发,只能废弃。因此,地下空间资源对于城市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空间资源,应尽可能达到物尽其用,多功能开发利用。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地下空间的防空袭仍然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防灾功能。但是对于平时灾害和常见灾害,缺乏从综合防灾的视角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即从多种灾害应对措施的要求整合地下空间的平时利用。

总之,我国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建筑高度集聚,防灾需求集中而普遍得不到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多功能整合,地下空间的防灾性能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防御灾害只停留在现象观察阶段。大城市中心城区地面空间防灾资源和设施缺乏与地下空间资源浪费和开发利用低效共存的矛盾现象,使得我们需要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和在城市中心城区整合城市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和设施,达到城市防灾的要求,促进地下空间的多功能利用。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7年)。(www.xing528.com)

[2]国家减灾委员会,http://wwwj.ianzai.gov.cn/。

[3]依据上海市《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讨论稿》中的相关规定取值。

[4]按照避难场所内部的用地功能划分,人均用地至少达到3 m2,才能满足基本的避难需求。由于浦西内环内用地紧张,可以适度放松到2.5m2/人。

[5]新浪微博,壹基金救灾微博,http://e.weibo.com/ofdisaster。

[6]《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建规〔2016〕95号。

[7]上海市地空联办,《2017年度市地空联办工作年报》(内部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