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理论与规划策略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理论与规划策略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新千年以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据公开的官方数据报道[1],我国近年来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递增,2010年达到5 000多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34%,如果估计间接经济损失,灾损将更大。2011年是我国自然灾害较少的一年,但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仍达3 096.4亿元,占当年GDP的0.7%。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理论与规划策略

进入新千年以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2003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6年智利巨震、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冰岛火山爆发、2011年日本地震与海啸等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的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居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我国2007年济南暴雨、2008年初南方冻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0年西南地区大旱、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2012年北京暴雨、2013年雅安地震、2013年东北及广东局部洪水、2016年遭受莫兰蒂台风厦门重创、武汉暴雨内涝等自然灾害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巨大影响。统计表明:洪涝、暴风、地震、干旱、台风、雪灾、泥石流、滑坡、虫害和环境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十大自然灾害,其中前四类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总损失的90%,仅洪涝灾害就约占40%。据公开的官方数据报道[1],我国近年来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递增,2010年达到5 000多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34%,如果估计间接经济损失,灾损将更大。2011年是我国自然灾害较少的一年,但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仍达3 096.4亿元,占当年GDP的0.7%。各类灾害的严重程度依次为:洪涝(41%)、旱灾(30%)、风雹(10%)、冰冻与雪灾(9%),四类灾害占灾害损失的90%以上[2]。如图1-1—图1-4所示。2010年后由自然灾害致灾造成的受灾人口和倒塌房屋数量逐年降低,而直接经济损失却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建设密度高、强度高,单位用地面积集聚的建设量和人口密度都高,一旦发生灾害,就会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和更多的人员伤亡。(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