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帝国昂扬,无为向有为转变

中国历史:帝国昂扬,无为向有为转变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汉武帝忌惮窦太皇太后,他用负面表明的方式排除了法家、纵横家,但留住了黄老之学。此时距离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即位,已经有六年的时间了,而汉武帝的年龄也已经超过二十岁了。受卫绾等人的影响,汉武帝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他只是碍于窦太皇太后,而无法明确地表现。现在,窦太皇太后的阻碍没有了,汉武帝当然就乐于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积极地进行从无为到有为的根本转变。

中国历史:帝国昂扬,无为向有为转变

汉武帝时代最重大的历史变化之一,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与其说是汉武帝一个人的决定,不如说是在他即位之初就已经在酝酿的时代氛围。即使是窦太皇太后的亲戚窦婴以及田蚡和担任过太子太傅的卫绾等,都属于积极想要改变黄老之学式统治的一派。

在他们的建议和引导下,汉武帝在刚刚即位后,依例下令“举士”,即要求各地举荐人才时,就在“举士令”中多加了一条但书:“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这表明,法家纵横家传统的能力,不在朝廷的欢迎之列,举士时不要将这样的人送来。

这条但书用的是负面表明方式,然而,它没有明说的潜台词其实就已经是向儒家和儒术倾斜了。朝廷借此试图向地方传递要特别拔举儒学人才的信息。为什么朝廷不能正面标举儒家和儒术,而要负面表明排除非儒学或非儒术?因为汉武帝忌惮窦太皇太后,他用负面表明的方式排除了法家、纵横家,但留住了黄老之学。

以窦太皇太后的地位与个性,只要她掌握权力,黄老就仍然是朝廷的主流指导原则。这样,年轻一辈也就得不到有所作为的发挥空间。

于是,两年之后,这个内廷集团又尝试了更大胆些的策略,即由赵绾和王臧上奏,说为体恤窦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不能还让她老人家劳费心力,所以建议未来只有重大事务才启奏窦太皇太后,以让她不必操心日常的政治运作。(www.xing528.com)

这个建议送到窦太皇太后那里后,窦太皇太后表示:“虽然我年纪大了,但就连这两人都还是支持我该管大事。眼前就有一件我该管的大事,那就是赵绾和王臧该杀!”汉武帝和左右之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总算保住了赵绾和王臧的性命。

窦太皇太后作为黄老之学的最后的强力看守者,一直维持到公元前135年,她去世为止。此时距离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即位,已经有六年的时间了,而汉武帝的年龄也已经超过二十岁了。

被窦太皇太后压制了六年的新思潮和新政治方向,在她死后,就一下子爆发了,并快速地发展起来。一个原本不属于内廷集团的儒生董仲舒,恰好在这个时候上书建议朝廷用人的原则,他用决然的语气强调:“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这其实不过就是将原本“举士令”的说法更推进一步,说得更清楚了。受卫绾等人的影响,汉武帝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他只是碍于窦太皇太后,而无法明确地表现。现在,窦太皇太后的阻碍没有了,汉武帝当然就乐于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积极地进行从无为到有为的根本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