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帝国昂扬的精神

中国历史:帝国昂扬的精神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西汉一朝初立时,尽量避免因袭秦朝教训的想法,有着超越正常分量的超重考虑。对西汉的人来说,消灭六国后建立的秦朝,之所以快速倾覆,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秦朝不能维持不打仗、不发民的和平状况,而这导致人民揭竿而起,站在推翻秦朝的一方。因而,汉高祖去世之后,西汉政治最主要的指导原则,就是反对秦朝的做法,要与民休息。前面已提过,文景二朝无为,所以他们也不曾大幅地改造秦朝留下来的律令及规定等。

中国历史:帝国昂扬的精神

西汉建立时,最初决定建都洛阳刘邦不是没有考虑过定都关中。关中本身有渭水流域,南方又有四川盆地提供的生产腹地,再加上地形带来的易守难攻的优势,定都关中的好处的确有很多。但仅一项条件,就在当时压过了关中的所有好处——这里是秦朝的亡国之处。

几经波折,西汉的都城才从洛阳迁到长安,并从此定在长安,直到西汉灭亡。从后来的历史经验来看,定都长安是有道理的。然而在西汉一朝初立时,尽量避免因袭秦朝教训的想法,有着超越正常分量的超重考虑。

甚至可以说,在“汉兴七十年”间,在每个重大的政治决策上,西汉一朝都能察觉到曾经不可一世的秦朝快速覆灭的巨大阴影。汉初政治的首要考虑,就是不要重蹈秦的覆辙。刘邦在位时虽几度发动对付诸侯王的战争,然而这些战争都不仅规模有限,而且迅速地结束。因为他有意识地绝对不拖长战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反逆”的势力都快速地被压制或被消灭,除了刘邦在军事上的才能之外,当时的社会疲于战争,兵丁难以征调的现实情况,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人们非常珍惜好不容易得到的和平,根本不想再回头过战国时代的那种日子了。对西汉的人来说,消灭六国后建立的秦朝,之所以快速倾覆,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秦朝不能维持不打仗、不发民的和平状况,而这导致人民揭竿而起,站在推翻秦朝的一方。因而,汉高祖去世之后,西汉政治最主要的指导原则,就是反对秦朝的做法,要与民休息。

汉文帝汉景帝二朝奉行无为中最有力的,是不轻易征调民力进行建设,尽量减少朝廷的花费,也就是降低征用民众生产成果与劳动力的需要。因为有着秦朝的反面教训在眼前,所以从汉高祖开始,西汉就流行以节约为上的习惯。比如,长乐宫完成时,汉高祖发过脾气,认为其太豪华了,而他骂人的理由就是:“这是要害我们像之前的秦朝一样吗?”

节约的习惯,在汉文帝时执行得更加严格。当时,就连皇后穿的衣服的下摆,都不能垂到地上,因为这样费布太多。汉文帝的灞陵,在历史上早已载明其所在的方位,但至今它都无法发掘。这关键就在于它建造时就决定“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应劭对《汉书·文帝纪》的注解)。它的上方并未有封土,且它依随山势而建,这导致今天很难找到其确切的所在之地。

另外,现代考古也挖掘出了汉景帝与其皇后合葬的阳陵,它看起来之前并未被盗过。里面出土了大量的陶俑,但这些陶俑只有五六十厘米高,它们和秦始皇陵里的等身高兵马俑,不仅在尺度上不能比,在制造的精致度上,更是远远不及。(www.xing528.com)

这样的陵墓兴筑方式及墓葬,当然也就省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而不必像建骊山陵那样征用那么多的人力、物力等。

不建宫殿,不建大型的陵墓,也不进行其他的大型建设,这省下了大量的民力。这样的做法,对法令的执行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前面已提过,文景二朝无为,所以他们也不曾大幅地改造秦朝留下来的律令及规定等。虽然明文上仍然承袭了秦法,但在执行上,西汉就逐渐有了现实的改变。

秦朝不仅法制很严,而且有明确的动机促使执法更严。“以刑致刑”,将许多从旧封建制中脱离出来的人转化为刑徒,他们事实上就成了朝廷的公共官奴。官奴越多,就有越多可供投入建设的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也就刺激出更多的建设,这又产生了更多的官奴需求的动机,也就会创造出更多的刑徒。

西汉从需求面打破了这个恶性循环。省徭役,不随便进行公共建设,就算有刑徒也没有可用之处。于是,西汉在执法上就没有了要严抓严判的动机,相对地,反而有了放松执行,别制造无用刑徒的理由。

因而,汉初的社会,有着清楚的两面性。在现实方面,法令的执行越来越宽松,这使人们受到的干扰越来越少,相对地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生产与生活自由。在规定方面,秦律、秦制等依旧被存留,而且伴随着许多人曾经有过的秦朝教训,这些成文规定也就一直发挥着约束与紧缩的作用。这让人们知道,相对的自由不是理所当然的,朝廷随时可能严格执行秦律、秦制等,即将秦法所规定的种种压力,重新施加在每个人的身上。

这样的两面性形成的对比,使人们对这难得的、不确定的休息格外珍惜,也对此有了格外深刻的肯定印象。因而,这就产生了后世所称的“文景之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