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探寻帝国昂扬精神

中国历史:探寻帝国昂扬精神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认识中国历史的方式,且最为根深蒂固的模式,是朝代史模式——以朝代为单位看待中国历史。朝代史模式必定倾向于强调改朝换代的变化,突出朝代与朝代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偏向,在处理秦汉之际时,也就是,将秦、汉视为两个很不一样的朝代,并形成强烈的对比,会产生特别的问题。秦汉之际的关键在于项羽兵败垓下,汉王刘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然而,他及其身边的谋士,鉴于项羽的情况,其实早已对列国分封制度心存警惕。

中国历史:探寻帝国昂扬精神

传统认识中国历史的方式,且最为根深蒂固的模式,是朝代史模式——以朝代为单位看待中国历史。朝代史模式必定倾向于强调改朝换代的变化,突出朝代与朝代之间的差异。

这样的偏向,在处理秦汉之际时,也就是,将秦、汉视为两个很不一样的朝代,并形成强烈的对比,会产生特别的问题。比如,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而汉有前后两段,即使中间一度被王莽的新朝隔断,也都各自有两百年左右的长度。再比如,为什么这两个朝代持续的时间会差这么多?因为一个施行暴政,一个施行仁政;一个是以法家立本的,一个则是以儒家为根基的。等等。

然而,从这种角度看秦汉之际,即从秦末大乱到西汉建立,再到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即位前的汉初这段历史,就会错失重点。这种视野让我们看不到从秦到汉的延续和相似之处,或者说得更明确些,让我们看不到西汉一朝继承秦朝的部分,以及其来不及改变,或不愿意改变的秦朝的部分。

秦汉之际的关键在于项羽兵败垓下,汉王刘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然而,当时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那就是接下来的国家体制该如何安排?它是要回归秦统一之前的诸侯列国情势,还是要维持秦统一之后的郡县帝国制?

在这点上,刘邦要感谢项羽,也要感谢自己身边的几位头脑清楚的谋士。作为楚国的贵族之后,项羽始终选择回到他所出身的那种诸侯列国的环境中。他不想当皇帝,只想当类似于春秋时期的“霸”,即在列国诸王之间可以威吓大家、仲裁事务的共主。对实际的统治工作,项羽没有兴趣,也没有耐心去做,他宁可将之分配给各地的诸侯列国负责。

项羽的遭遇显示了这条复古之路有很多阻力。比如,要怎么分封,分封给谁等,这些都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有分封,就很难没有不平,更难没有争夺。分封后,诸侯列国各拥军队,各领各自国中的经济收益,彼此更很难不打仗。仗真的打得太久了,如果换一个新的领袖,非但无法解决战争的问题,还埋下了战乱再起的祸患,那么人们受不了,也绝对不愿意支持。

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邦也不得不诉诸封王的手段,以拉拢各方的反楚势力,形成联盟。然而,他及其身边的谋士,鉴于项羽的情况,其实早已对列国分封制度心存警惕。(www.xing528.com)

楚汉相争中兵力最盛的,除了刘邦自己率领的军队之外,还有韩信、彭越和黥布三方的。打败项羽之后,刘邦首先将韩信改封为楚王派到南边,另外将彭越封为梁王,将黥布则封为淮南王

这样的做法当然有酬庸功臣的用意,但还有其他战略上的考虑。即一是将势力最大的韩信调离其原来的齐地,让他坐镇处理项羽原来的地盘。二是,让彭越在北,黥布在西,接邻韩信。如此安排的用意非常明显:一方面,如果楚地有乱,那他们可以协助韩信;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就近牵制韩信。

另外,在与项羽相持时,刘邦争取到了几个原本是项羽阵营的王,反过来支持他。这几个人,他不能动他们,而且必须封他们为王。他们是赵王张敖,燕王臧荼,北方的韩王信,以及地处偏僻的长沙王吴芮。

这就是西汉初建时的基本态势,即有这几个分封的诸侯,在他们的势力之外,才是以长安为中心,以郡县制管理的帝国范围。表面上看起来,西汉依然保留着分封的列国诸侯,不过,这时的列国诸侯存在的理由已经和周朝封建的很不一样了。

刘邦打败项羽后,做了一项安排,他让前面所说的这七个王,联名推他当皇帝。经过了仪式性的推让后,刘邦即皇帝位。于是,他的政治身份,就和项羽及更前面的秦始皇的都不一样了。

项羽没有称帝,虽然他自称西楚霸王,但从制度上看,他和其他诸王是同等级的。与项羽相比,由七个王联合推拱当上皇帝的刘邦就不一样,他不仅是皇帝,而且他是经过这七个王公开承认的,他的地位高于他们的。刘邦和秦始皇也不一样,秦始皇是在灭掉了诸侯列国后当上皇帝的,刘邦却是在诸侯列国支持和推举后当上皇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