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大教育学博士分享重读《教学勇气》的经验

北大教育学博士分享重读《教学勇气》的经验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7月7日,又读了一遍《教学勇气》,感觉很多点是有用的。p5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p5有时人家问我,给教师提供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不是来得更实际吗?p11好教师具有联合能力。

北大教育学博士分享重读《教学勇气》的经验

2009年7月7日,又读了一遍《教学勇气》,感觉很多点是有用的。比如隐喻“好的教学是什么”。再比如,教师、学科、学生的联合,就是三角模型。比如,对个性特质的一致的学习的讨论,其实就是田野的风格困惑。最重要的是,它说自我认同、认识自我最重要,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学习层面,智能、情感和精神都与之对应,从而和洋葱圈对应起来。很不错,比起去年在清华附中读书课的那次阅读,收获又多了一些。再做做摘抄吧。

p2 教学中的困惑主要有三个原因: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p3 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

p5 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智能、情感、精神依赖于相互之间的整体性,它们本来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结合在教育中。

凭智能,是指我们思考教与学的方法——人们如何获知和学习的概念、有关学生和学科本质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形式和内容。凭情感,是指在教与学时我们和学生感觉的方式——它既可以增多也可以减少我们之间的交流。凭精神,是指我们对于心灵和芸芸生灵密切联系之渴求的多种响应——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

注:它们对应了我研究中的学习教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理解教的意义,认识学生、师生关系、职业价值;自我的使命感

p5 有时人家问我,给教师提供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不是来得更实际吗?

p6 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察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p10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p11 好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不好的教师都是一个样,“他们说的话在他们面前漂浮,就像卡通书中气泡框里的话一样”。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

p11 好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实验室试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是取它古代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这一点正是我提出的三向问题领域模型,即三角动态模型,新手要学着动态联合,练习编织技巧。现在看来,凌波的摇摆不定、田野的责任困惑、于萍萍的苦于补课,可能都是三向缺角的表现。

p12 如果作为教师,我们想要成长,我们就必须做一些学术文化以外的事:我们必须交流内心生活——这在惧怕触及个人,从而在技术、距离和抽象中寻找安全感的职业中,确实充满危险。

p18 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外,就像徒步穿行在高速公路上,处理川流不息轰鸣而过的交通车辆,在百川交汇处“编织联系之网”。

为了减少我们易受到的伤害,我们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我们自己分离。我们在内部真实和外部表现之间建立了一堵墙。

p24 我开始寻找一种与我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与我自己的个性整合,就像我导师的教学方式契合他的个性一样——我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他在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

p147 当我们聆听彼此的故事时,我们时常会默默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当甲说话时,我明白令他成功的方法不一定能为我带来成功,因为这种方法未必适合我的独特身份认同。但是当我听到乙说话时,由于觉得适合我的原本特质,我发觉我想学习她所用的那套方法。

由此想到了田老师说的,“田野的风格像我。”而田野说,“她(另一个地理老师)说的我根本就不会听!”这是基于性格特质的教学,如师徒之间的“相像”、师傅挑选徒弟的直觉。田野的外向幽默,都像师傅;而师傅对他由他的性格带来的与学生的无间,不赞同,师傅的理由是这样不好,“因为我也年轻过!”所以由此推断,其实师傅年轻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问题和苦恼。

p26 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提供给我们重返这古老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地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者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年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

p29 《沮丧者教育学》:作为一个教师,她的困扰在于没能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想要了解和需要了解的东西,而是“1)向学生显示我有多聪明;2)向他们显示我知识多渊博;3)向他们显示我备课多认真。我就是在进行一场演出,其真实目标不是帮助学生,而是以此使他们对我有一个好的评价”。

或许这是新手的普遍问题。分析田野的贫和幽默风格?他用十五个小时搜那些好玩的东西,让学生们喜欢。

p31 到底有多少教师将他们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学生?这种痛苦就是来自于:他们正在做的事从来不是,或不再是他们真正倾心的工作。

相比之下,杨老师说她的幸运就在于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www.xing528.com)

p32 它迫使我们面对教学中两种最难对付的真相,第一个真相是,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第二个真相更让人恐惧,只有我们教师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

p45 在我被“来自地狱的学生”困住的同时,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那天我知道了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p49 因受到惧怕的学生制约而彷徨的教师,惶恐地防范着他们的学生!

p50 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我也需要你们的洞察力和活力来帮助我更新我自己的生命。

我想要铲除的恐惧植根于我需要被年轻人喜爱——这种需要可能在教师中很常见,但却是一种会阻止我们很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需要。这种恐惧是病态的。它使我去迎合学生,使我丢掉了我的尊严和我的方式,使我如此担心最后一排那个无精打采的学生不喜欢我,以至于没能对他和教室中其他所有人进行教学。

田野的纠结也是如此,他致力于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课,当有学生不听课时,他的纠结使自己不能释怀——“我到底要怎么做?”

p51 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动。通过提供款待,一个人就参与了所有人可依靠的社会结构的无穷尽再编织。这样给客人的维持生命的礼物变成了主人的希望。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

p55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形成某种联系,都是依靠与我们认识的事物形成更深交融的愿望而生气勃勃。

认识就是我们如何与未及的他者建立关系,与那些缺乏知识结构联系而逃避我们的现实建立联系。认识是人们寻找联系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相遇和交融,这些相遇和交融会不可避免地改变我们。在最深层次,认识总是共同分享、相互联系的。

认识是寻找联系。这句话似乎很有启发意义,放在我有关知与行的讨论中?

p107 “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

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1)多元化;2)多重含意的解释;3)创见性争论;4)诚实;5)谦卑;6)自由的人。[注:此6 点是本书著者后期整合而成。]

p110 教师职业需要培养一种神圣感。

p113 “柔眼”是在我们注视着神圣的现实时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现象。现在我们的眼睛是开放的,善于接纳的,能看到世界的伟大和伟大事物的魅力。[利眼则是:通常,当惊奇事物突然出现使我们措手不及时,我们的视野范围会突然收窄,加剧那种或打或逃的反应——这是与斗力又斗智形影相随的“利眼”现象中强烈的、充满恐惧和自卫式的高度集中反应。]

在田野的资料单中,我遗忘了邱磊导读《教学勇气》的那一节,只是在后来访谈刘老师时她提到了其中一块内容,我在8月10日的备忘录中提到了这个事件。田野质疑退耕还林,绕在其中出不来了。还林还是还草,当遇到这个矛盾时,他张开的是一双“利眼”,很困惑,不知所措。而在共同体里,给他一个声音和参考背景,能让他反思和改进问题、建立联系、生成新认识。

p117 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p118 如果我们要把课堂作为真正的共同体,一个让我们彼此坦诚相对的共同体,我们必须在教学的核心范围内,加入一件伟大事物,也就是第三事物。

任何情景的真正共同体都需要一种超验的第三事物,令你、我对超越我们自己的事物问责。

p144 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我们如何能从个人化的框框中跳出来,建立持久不断的教学对话,去好好地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呢?

p149 隐喻以一种纯真而原始的方式引出我自己部分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我们能同时透过它看到自己的阴影部分,以及它所展现的优势。

我能扪心自问,“在这种情况下,牧羊犬会做些什么?”——然后试着用尽可能贴近隐喻的方法去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在解决问题和技术上的生搬硬套。

隐喻要作为我的一个重要主题,或者总结时,借鉴文献对新手/师范生培养提出建议。要好好读一读Metaphors We Live By,即《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教师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新手到熟练的不同:新手教师多是“表演”,自我认同低,只注重学科;经验教师则开始关注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评价;熟练教师则在情感、智能、精神方面都有发展。但是有经验的教师不一定自我认同得很好。这是一个悖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