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起县发展史:巩固人民政权,镇压反革命

吴起县发展史:巩固人民政权,镇压反革命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1年4月,延安区委召开了县委书记和公安局长会议,重新部署安排,统一认识,全党动员,集中力量,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分子运动,巩固红色政权。二是成立了“五人审判委员会”,研究确定镇反对象和审判工作。其中2人移送延安分区处理,5人判处了徒刑,其他均经审查委员会处理。

吴起县发展史:巩固人民政权,镇压反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1950年3月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强调剿匪肃特是当前全国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和巩固各级地方人民政权,以及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必要前提,是迅速恢复革命新秩序的保证。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指示》。随之省委、延安区委也作出具体指示,中共吴旗县委按照中、省指示精神,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开展了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分子运动。1951年4月,延安区委召开了县委书记和公安局长会议,重新部署安排,统一认识,全党动员,集中力量,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分子运动,巩固红色政权。

区委会后,县委及时召开了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学习了中央文件,传达了“镇反”精神,结合春耕,组织了工作组,到各区、乡开展工作。通过广泛发动群众,调查监视,控诉检举和公安等部门的外调侦察,发现县境内发生多起匪徒流窜、包藏特务、抢劫财物、拐骗妇女、造谣惑众、破坏生产等反革命破坏活动。根据吴旗县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出导致其发生的可能因素,一是吴旗县是张廷芝等匪首的老巢,匪首虽被剿灭,但部分跟随张匪等匪首的匪徒、随从、亲朋还在或外逃,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潜回活动;二是根据调查掌握,1949—1950年间回吴敌伪人员、叛徒归俘人员等达117名,这些不稳定分子都有犯罪活动的动机和可能,根据中央惩治反革命条例,确定逮捕4人,其中已逮捕起诉1人,正在调捕3人;三是根据群众谈话获悉,吴旗有不少敌伪、匪徒和不法分子潜逃漏网,公安局研究后赴西安、平凉、包头绥德等地调查共有14名,其中有师长2名,营团长4名,连排长4名,叛徒4名,调查材料已呈送处理;四是吴旗地处偏僻,居住分散,人口稀少,极易隐藏匪特和反革命分子。

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运动全面展开后,县委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了剿匪肃特委员会,专门负责剿匪肃特工作。吴旗县与相邻定边靖边两县的区、乡建立了情报互通联络机制,指派专人传递。同时县委加强了全县各区委对肃特镇反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通讯联络站,互通情报,发现敌情及时报告县委。二是成立了“五人审判委员会”,研究确定镇反对象和审判工作。三是坚决克服轻敌麻痹思想,提高警惕,防匪防特、防止反革命分子破坏,发动群众,讲群众政策,揭露检举匪特和反革命分子,鼓舞群众胜利信心。四是加强民兵整顿和训练教育工作,促进了镇反运动的深入开展。五是加强对匪特、反革命分子的公开管制和秘密监视工作。六是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的指示精神,“必须坚决地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不可偏废”,搞好“镇反”运动。

吴旗县“镇反”运动中,主要有匪徒、特务、道徒、地富反坏分子、刑事犯罪分子等反革命分子杀人抢劫、拐骗妇女、道徒聚会、封建迷信、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等反革命活动;其次还有一些匪徒、特务、不法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造谣传谣,蛊惑人心,煽动群众,扰乱社会秩序乘乱伺机破坏。

吴旗县“镇反”运动开展后,先后有59名群众检举控诉了5名反革命分子,揭露了反革命分子的罪行,提供了证据,1951年5月中旬,县委组织了5人审判委员会,集中力量清理了积案。

1951年6月底,县委集中3个月时间,使“镇反”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共捕押16人。其中惯匪2人,特务2人,道首5人,叛徒4人,窝藏坏人者2人,造谣惑众者1人。其中2人移送延安分区处理,5人判处了徒刑,其他均经审查委员会处理。

1955年后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中,对漏网的反革命分子及破坏革命分子和破坏合作化运动的现行反革命分子,又及时进行了镇反和内部肃反运动,对核准逮捕的反革命分子及其他犯罪分子,分别给予惩处,保证了“三大改造”的胜利实现。同时对“四类”分子(指历次政治运动中,分别戴上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帽子的人)进行监督改造。通过对其实行监督生产劳动,进行思想教育,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6年,公安局对在押的25名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经摸底排查、群众评议、组织审批,给予改变成分2人、摘掉帽子9人、按社员待遇10人、管制生产4人的处理,于12月放回农业社监督改造。(www.xing528.com)

吴旗县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开展,镇压了敌人,瓦解了敌人,粉碎了攻击党和社会主义、煽动群众、蛊惑人心、扰乱社会秩序的反革命言论和谣言,明辨是非,教育了干部群众,提高了思想觉悟,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了新中国成立、红色政权的建立来之不易,是与国民党反动派、与一切反革命分子长期斗争的结果。要巩固人民政权,巩固社会主义,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时刻不忘一切反动势力的颠覆企图,坚定革命与反革命长期斗争的思想。

1951年4月,延安分区县委书记和公安局长会后,县委作出专门安排,在全力开展“镇反”运动的同时,坚决取缔反动组织“一贯道”。“一贯道”在吴旗活动,始于1947年5月,“一贯道”总传师陈晏从安边来到吴旗六区五乡的阳洼村,开始发展道徒。1949年4月,保安科发动群众揭露“一贯道”的罪行,陈晏随之转入地下活动。1951年3月,公安局以五区为重点,公开宣传,秘密调查,深入道会,掌握了内幕。

“一贯道”是由特务操纵利用的一个迷信道会反动组织。广大道徒多是良善群众,道首则是别有用心,有其反革命目的。他们宣传入道可消灾避难,神灵可给以保护,死后可升天成神,利用群众的迷信心理,入道传道,发展道会。一开始通过山西等打工做生意和无业人员联系当地群众,以宣传引诱或恐吓威胁等手段传道,当地群众则多是亲传亲,友传友,或拜把子贪小便宜拉拢等,一传十,十传百,加之群众的迷信思想,从而就有了活动土壤和一定的社会基础。

从1951年4月至6月底,县委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经过大量的调查核实,证实全县共有222人入道,其中男133人、女99人,其中五区三乡訾大滩全村37口人,除3名生孩子妇女外,其他34人全部入道。道徒涉及4个区、15个乡、26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85户。道会有道首5名,其中掌柜2名、先生1名、大坛主2名,另有小坛主6名。道徒中有党员6名、团员3名、干部7名。根据“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镇反”和反“一贯道”政策,以及这些人在道会内所担任职务、危害恶行程度,对5名道首判决3名、管制1人、押回原籍处理1人。203名道徒经说服教育,全部登记退道。没收道费42万元、《指迷篇》1本以及其他证据,至此,反动的“一贯道”道会组织被彻底取缔,“一贯道”在吴旗的活动被彻底肃清,吴旗县夺得了反道运动的胜利。

与此同时,吴旗县开展了禁止种植吸食鸦片、赌博,破除封建婚姻、封建迷信等诸多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痼疾陋习的群众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950—1956年间,县委县政府加强了文化、教育、卫生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强了医疗卫生工作,用封建迷信活动危害的典型事例说服教育群众,用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教育群众,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相信党和政府,使得封建迷信活动大为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