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庙岛天妃庙的文化交流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庙岛天妃庙的文化交流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天录》的记载,一是交代了八月二十二日在庙岛天妃(妈祖)庙举行的祭祀活动,系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组织的集体参与的隆重的祭海神活动。“与两使焚香沉币,为文而谢海神”,说正使李德泂与副使吴、书状官洪翼汉一起焚香祭拜,答谢海神。“沉币”,这里指向海里撒钱,贡献给海神。《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写作“移舟神女庙前,为文祭谢海神”,《朝天录》写作“移泊神女庙前,为文而谢海神”。

妈祖文化与明末朝鲜使臣-庙岛天妃庙的文化交流

天启四年(1624)的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于八月二十二日到达庙岛,因庙岛有天妃(妈祖)庙,即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天妃(妈祖)的活动:

书状官洪翼汉在《花浦朝天航海录》记载:

二十二日,甲辰,晴。四更头,金风吹梦,病骨惊寒。揽衣起视,洪波清晏,纤月微升,东船西舫,悄无声息,冲空灏气,爽透胸襟。招黄帽吹角放炮则俱无应声。呼而问之,上二船去已久矣。同舟齐愤,急手臂碇,一声欸乃,大帆穷杆,兔脱港口,龙跃洋中。转头旅顺,瞥眼皇城,白月才沉,红旭欲腾。洎明环视,诸船尽后矣。飞波蹴送,疾风驾来。点点诸岛,乍前忽后,凡所经过,殊不暇目撩耳。谋而广鹿(岛)以后,海色或紫或黄、或黝黑或深青,使舟人约绳以百余尺终不可测。岛屿或尖如剑,或削如铁柱,或环如屏障,或呀如门巷。而龙吟蛟舞、鼍作鲸戏,幽怪殊状,有万不同。

午正,蓦入珍珠门,移泊庙岛前港。篙师咸贺曰:“小的等老惯海事,未有如今日之快也。”申初,诸船相继,而惟第四船去处矣。薄暮,移舟神女庙前,为文祭谢海神曰:“伏以下国鲰生,窾启浅识。叨承使命,远仗舟楫。鲸涛喧豗,中作霹雳。苟无顺风,何以利涉?累濒颠危,五日广鹿;一踔庙岛,实神阴骘。荷德罔极,敢阙诚悫?小谢大恩,荐此菲薄。于情不物,庶几歆格。”

是夕,风定波恬,乘舟之后,始得安寝。是日,行千余里。[20]

“金风”,秋风。“黄帽”,指船夫。《史记·佞幸列传》“以濯船为黄头郎”,“黄头郎”,带黄帽子的船夫。“上二船”,指正使李德泂、副使吴等人乘坐的船只。“神女庙”,指庙岛天妃(妈祖)庙。

《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八月二十二日的记载,先是记叙了当天行船一帆风顺的情景及作者一行的欣喜之情。书状官洪翼汉因连续多日的风浪折腾,病倒在船上,四更天的时候,被凉风吹醒,得知其他船只已行船远去后,立即也拔锚起航,“飞波蹴送,疾风驾来”,船借风势,航行神速,“转头旅顺,瞥眼皇城(指隍城岛)”,“点点诸岛,乍前忽后,凡所经过,殊不暇目撩耳”。从皇城岛(隍城岛)到庙岛,沿途要经过多个岛屿,当时多有人居住,可以停靠船只补充给养的岛屿就有南隍城岛、小钦岛、大钦岛、砣矶岛、北长山岛、小黑山岛等,这些岛屿都一闪而过,可见航速之快。对于这样的航速,连多年使船的高水平的船夫(篙师)都兴奋异常:“小的等老惯海事,未有如今日之快也。”作者在后面说到“是日,行千余里”,一是说明当天的航速快,行程多,实则也是在说明祭祀天妃娘娘所带来的神奇效应。

记载中祭文的内容,主要表达了天启四年(1624)的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在经历了惊涛骇浪的极度危险之后,平安地到达庙岛,对以天妃娘娘为首的海神的感恩之情。

祭文的前四句:以谦卑的态度介绍了航海的缘由。意思是说:我们是边鄙小国朝鲜的几个小臣,本来见识短浅,孤陋寡闻,只是因为有幸承担了出使中国的重大使命,所以才能凭借舟楫,远涉大海。“下国”,小国,这里指朝鲜。“鲰生”,浅薄愚陋的人,这里是作者自谦。“窽”,古通“窾”,“窽启”,空洞无知,也是作者自谦。“叨承”,承受,承担。(www.xing528.com)

祭文的中间八句,陈述了航海中的危险经历及后来的一帆风顺。先诉说起航后经历的惊涛骇浪、累濒颠危以及广鹿岛阻风的凶险和艰难,后讲幸遇顺风,日行千里、“一踔庙岛”的顺畅。既表达了作者一行对大海威力的敬惧,也反映了他们对获得神助和战胜自然灾难的向往与期盼。“喧豗”,浪涛撞击发出的轰响。“广鹿”,指广鹿岛,今归大连长海县管辖。“踔”,跳跃。“累濒颠危,五日广鹿;一踔庙岛,实神阴骘”,意思是说,作者一行在广鹿岛一连遭遇了五天的逆风巨浪,且险遭不测,但祭祀了天妃娘娘(妈祖)之后,顺风送帆,很快就到了庙岛,这实在是神灵带来的结果。“阴骘”,阴德,这里有护佑的意思。

祭文的最后六句,表达了对天妃娘娘(妈祖)等海神的感激之情和献祭之意。意思是说,我们的祭品档次不高,但却是一片忠心,希望神灵前来享用我们的供品。“荷德罔极”,承载了无尽的大德。“诚悫”,诚朴,真诚。“阕”,停止,终了。“菲薄”,微薄,指数量少、档次低的祭品。“不物”,不分物我,意思是祭品代表了我们的心意。“庶几歆格”,祭祀神灵或祖先时的套语,意思是请神灵或祖先享用供品。

《朝天录》(一云《航海日记》)也有着基本相同的记载:

(八月二十二日)午后入珍珠门,此乃海口之如门者也。移泊神女庙前,与两使焚香沉币,为文而谢海神曰:“伏以下国鲰生,窽启浅识,叨承使命,远仗舟楫,鲸涛喧豗,中作霹雳,苟无顺风,何以利涉?累濒颠危,五日广鹿,一踔庙岛,实神阴骘,荷德罔极。敢阕诚悫,小谢大恩,荐此菲薄,于情不物,庶几歆格。”此书状所制也,祭罢大飨舟师,以慰行役之劳苦。是日行千余里。[21]

“珍珠门,此乃海口之如门者也”,前面说到,有的朝鲜使臣写为“真珠门”。珍珠门位于庙岛群岛北长山岛与挡浪岛之间、从渤海进出庙岛必经的水道。因其东有北长山岛九丈崖,西有挡浪岛岩礁,航船从北而南经过,可见二者形成像门一样的关口,加之九丈崖附近的岩石,层层叠叠,如珍珠、白玉一样晶莹耀眼,所以称之为“珍珠门”。

《朝天录》(一云《航海日记》)的记载,一是交代了八月二十二日在庙岛天妃(妈祖)庙举行的祭祀活动,系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组织的集体参与的隆重的祭海神活动。“与两使焚香沉币,为文而谢海神”,说正使李德泂与副使吴、书状官洪翼汉一起焚香祭拜,答谢海神。前面说到,《朝天录》(一云《航海日记》)是李德泂后人整理的日记式航海实录,除了说到李德泂本人时,以“公”字取代表示尊敬外,其余的都是以李德泂为第一人称记载的。“沉币”,这里指向海里撒钱,贡献给海神。另外也交代了祭祀海神的祭文“书状所制也”,系书状官洪翼汉所撰。

我们在这里引用与《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的内容基本相同的《朝天录》(一云《航海日记》)的记载,要强调的是,两份不同人写的航海日记,均把在庙岛天妃(妈祖)庙举行的祭祀活动写成祭祀“海神”。《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写作“移舟神女庙前,为文祭谢海神”,《朝天录》(一云《航海日记》)写作“移泊神女庙前,为文而谢海神”。虽说有个别字的差异,但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把船移到了“神女庙前”,就是天妃(妈祖)庙前。因天妃(妈祖)庙就在庙岛东部的海岸边,这里虽然没有说明是下船在庙里举行的祭祀活动,还是在船上向着天妃(妈祖)的神像方向进行祭拜,但可以肯定的是,天启四年(1624)的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祭祀的海神是天妃(妈祖)。他们不可能集体“移舟神女庙前”,到天妃(妈祖)庙去祭祀别的神灵。而且前面说到的,谢恩、奏请使一行在广鹿岛遇到僧人,按僧人的告诫祭海神要突出天妃(妈祖),突出天妃(妈祖)之后便迎来“风便甚利,一帆万里”,他们要谢的海神就是天妃(妈祖)。这也再次说明,在明末朝鲜使臣的心目中,天妃(妈祖)就是海神,祭海神就是祭天妃(妈祖),或是祭以天妃(妈祖)为首的众海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