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祖文化-明末朝鲜使臣:天妃庙焚香

妈祖文化-明末朝鲜使臣:天妃庙焚香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返程路经庙岛时,在庙岛再次举行了祭祀天妃(妈祖)的活动,书状官洪翼汉在《花浦航海朝天录》中也有记载:二十一日,己巳。早朝进天妃庙焚香。在庙岛天妃庙“焚香”,“祀事祭风”之后,谢恩、奏请使一行才能继续开始回家的航程。

妈祖文化-明末朝鲜使臣:天妃庙焚香

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返程路经庙岛时,在庙岛再次举行了祭祀天妃(妈祖)的活动,书状官洪翼汉在《花浦航海朝天录》中也有记载:

二十一日,己巳。自半夜大雾蔽海,咫尺不见。日方午始收。督舟人穿橹出珍珠门。将向鼍矶岛,猝为逆风所蹴,旋舻走入珍珠门,与上、副船留泊。

二十二日,庚午。大雾障港口。日晚,风起雾消,海碧如铜,逆风犹壮,不得发船。留泊珍珠门。是夜,祭大海诸神,其文曰:

粤在前年,我来自东。片帆如鸿,杳茫之中。苟无阴骘,焉能利涉?百口安全,其盛矣德!由登(州)抵京,克竣王事。深思前后,罔非神赐。复路回棹,旧日庙下。洋洋僾僾,如在上者。盍恒厥德,以永终始?重念贱价,海隅孤蒙。离家去国,万里中原。光阴几何,叶脱花繁。高堂鹤发,朝暮倚门。膝下稚儿,唤爷多时。彼此相悬,消息俱疑。求诸神道,岂远人情?怜我怀亲,鉴我微诚。护我舟行,便我帆风。一踔沧溟,旋泊箕封。祇荐香火,菲薄不丰。神乎顾享,怒我躬躬。

二十三日,辛未。早朝进天妃庙焚香。岛人云:是日即圣母诞辰,故上使特举祀事祭风。祭罢,微风自南,张帆向鼍矶岛。[25]

三月二十一日的记载说,作者一行在庙岛停泊时,“半夜大雾蔽海,咫尺不见”,中午大雾散去,作者船队一行“穿橹出珍珠门。将向鼍矶岛,猝为逆风所蹴,旋舻走入珍珠门”,出了珍珠门,在向鼍矶岛(砣矶岛)行驶中又遭遇“逆风”,被吹回到庙岛附近的珍珠门。

三月二十二日的记载说,这一天“逆风犹壮”,仍“不得发船”,作者一行只能再寄托于天妃(妈祖)等神灵的护佑,再祭海神

三月二十二日祭文的内容,先回顾了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出使明朝以来的经历,赞美了天妃(妈祖)等神灵护佑的功德。说作者一行自从上一年从东方故国而来,乘坐着轻如鸿毛的孤舟漂泊于渺茫的大海之中,假如没有天妃(妈祖)等神灵默默地护佑,“焉能利涉?百口安全”,哪能顺利渡过大海?保全了上百人的平安,这是多大的功德呀!作者一行由登州抵达北京,圆满完成使命,深思前后经历,无不都是天妃(妈祖)等神灵所赐。“粤”,发语词,用于句首以引起下文,表示审慎。“前年”,指前一年。

祭文接着叙说作者一行归国途中,再次乘船来到来时祭祀过的天妃(妈祖)庙,天妃的神灵广大无边,仿佛笼罩在整个上空。祈求天妃(妈祖)神灵念及人情,恒久地发扬功德。想想我们这些身份低下、出身偏远海角的孤陋寡闻之人,远离祖国、跋涉万里,来到中华大地。从去年秋末的落叶季节,直到如今春天鲜花纷繁,家中老父白发苍苍,朝暮倚门盼望;膝下的幼子,也呼唤父亲多时。我们彼此之间相互想念,都不清楚对方的音信消息。天妃(妈祖)神灵赐福降灾,哪能让亲人骨肉分离?请怜悯我们怀念亲人的感情,审查我们这些小人物尊敬神灵的诚意;请提供便利的疾风,护佑我们的使船航行,一跃而渡过沧海,旋即回到朝鲜这一“箕封之地”。

祭文中的几个词语:“洋洋僾僾(ài)”,是依稀、仿佛的意思。“盍恒厥德”,意思是说何不永久地发扬您的美德?“盍”,何不。“恒”,长久,永恒。“厥”,代词,其。“贱价”,自称谦辞,意为身份低贱、可供使役的仆人。“孤蒙”,指孤陋愚昧之人,自谦之词。“高堂”,古人对父母的一种代称。古代父母居正屋,因此用高堂指父母居处,并代称父母。“鹤发”,白发。“爷”,指父亲。“神道”,谓神灵赐福降灾神妙莫测之道。“帆风”,疾风。“箕封”,指朝鲜半岛。《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于是武王乃封箕子朝鲜。”说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了“箕子朝鲜”国,并被周武王封为侯。古人因此称朝鲜为“箕封之地”。

祭文最后说,我们向神灵敬献香火,祭品微薄,不够丰盛。请神灵光顾歆享,宽谅自己的谨敬。“祇荐”,向地祇祭献。古代传说,海神是地祇的一种。“躬躬”,恭敬谨慎的样子。

三月二十三日的记载说,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早朝进天妃庙焚香”,一早就到在庙岛的天妃庙上香,因为这一天是“圣母诞辰”,即天妃(妈祖)娘娘的生日(天妃的原型林默,诞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所以“上使特举祀事祭风”,朝鲜谢恩、奏请使正使李德泂率领一班人举行祭祀天妃(妈祖)的活动,祈求能赐予回程的好风。果然,“祭罢,微风自南,张帆向鼍矶岛”,祭祀活动刚完,就有微风自南而来,正利于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向北航行,所以立即起航再次向鼍矶岛(砣矶岛)进发。

三月二十一日至三月二十三日的记载,作者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从登州口岸起航后,船队路经庙岛时因没有到庙岛天妃庙上香祭祀,“将向鼍矶岛,猝为逆风所蹴”,船队都快到了鼍矶岛(砣矶岛),又被突然而来的“逆风”所阻挡,被迫退了回来。在庙岛天妃庙“焚香”,“祀事祭风”之后,谢恩、奏请使一行才能继续开始回家的航程。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所经历的这几次巧合,更加重了朝鲜使臣对天妃(妈祖)的迷信和敬畏,所以在下面回家的航程中,只要一遇上大的风浪,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就熏沐祈风,祭祀以天妃(妈祖)为首位的诸海神。

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这期间在庙岛的活动,正使李德泂、副使吴还有诗歌传世。正使李德泂的诗歌作于三月二十一日,《朝天录》(一云《航海日记》)记载:

二十一日,己巳。大雾塞海,午始穿橹向鼍矶岛,过逆风,回入珍珠门。公(指李德泂)有诗曰:

辽路多艰水道通,行装万里倚孤蓬。

默掷杯珓占利涉,每看星斗待长风。

篙师罢赛船收碇,海若驱潮浪拍空。

只荷王灵能往返,敢言忠信格天公。

公次副使韵曰:

关路漫漫日抵年,独来空馆坐翛然。

浓云拨墨山将雨,宿鸟投林野抹烟。

天接沧溟迷客恨,地经齐鲁富诗篇。(www.xing528.com)

吾□王享天应感,白首乘槎肯自怜。[26]

正使李德泂的两首诗歌,显然是因在鼍矶岛遇逆风有感而发。前文说到,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从登州口岸起航后,三月二十一日船队路经庙岛时并没有到庙岛天妃庙上香祭祀,而是北上直奔鼍矶岛,但却在鼍矶岛遇逆风只好又返回了庙岛,第二天(三月二十二日)在庙岛珍珠门海域举行了祭祀海神的活动,第三天(三月二十三日)则登庙岛“进天妃庙焚香”,“祭罢,微风自南,张帆向鼍矶岛”。李德泂的两首诗作应是在鼍矶岛遇逆风退到庙岛珍珠门海域而作,诗歌内容除了描绘当时的情景外,主要还是表达了对神灵和国家的忠诚,以求得天妃(妈祖)等神灵的理解,帮助他们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家乡。

第一首诗的首联“辽路多艰水道通,行装万里倚孤蓬”,说通往辽东一带航路充满了艰险,我们打点好行装准备返航了却遇到了逆风,只能在此停泊,倚在船屋蓬窗旁凝思。作者或是在思考何时能有好的风向以拔锚起航,或是在思虑我们在登州起航前祭祀了海神,为什么又遇逆风把我们吹了回来,是不是路经庙岛时没祭祀天妃(妈祖),被天妃(妈祖)怪罪了。作者“倚孤蓬”想的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第二天祭祀以天妃(妈祖)为首的海神,第三天又专程登岛“进天妃庙焚香”,应是作者“倚孤蓬”想的内容之一。

颔联“默掷杯珓占利涉,每看星斗待长风”,写作者又是占卜,又是看天,希望能有“利涉”的“长风”,送他们早一点返航。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急切和无奈,在逆风面前,当时作者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这些。“杯珓”,占卜的用具,多用两个蚌壳或像蚌壳的竹、木片做成,掷在地上,看它的俯仰,以此占卜吉凶。“长风”,大风、远风,这里指利于远航的顺风。杜甫《龙门阁》诗:“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

颈联“篙师罢赛船收碇,海若驱潮浪拍空”,说船夫们停下了海中赛舟一般的航行,下碇收泊于庙岛海域的珍珠门,这是因为海神海若驱使着海潮掀起了拍空的巨浪。作者把遭遇逆风归罪于海神海若,也为作者一行第二天祭祀海神,第三天“进天妃庙焚香”做了铺垫。因为天妃(妈祖)是海神之首,“主兹四渎”,只有天妃(妈祖)能管得了海神海若。

尾联“只荷王灵能往返,敢言忠信格天公”,说自己承蒙着朝鲜王朝的威德,自信能够顺利往返于海路之上,而且也敢于断言,自己对神灵的忠诚能够感动天公。表达了作者企盼依靠自己对神灵和国家的忠诚能感动上天,保佑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早日回到故乡见到亲人。“荷”,承蒙。“王灵”,指王朝的威德。“格”,感通。

第二首诗的首联“关路漫漫日抵年,独来空馆坐翛然”,说在庙岛珍珠门海域候风时,望着前方茫茫的航程度日如年,但在空旷的馆舍独坐时还是要表现出在风浪面前不慌张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因不能开船而焦灼不安,但为了平定自己焦虑的心情,也为了做样子给下属看,还是要表现出一副平静超脱、不急不躁的样子。

颔联“浓云拨墨山将雨,宿鸟投林野抹烟”,写作者在风雨面前睹物思情,鸟儿都能在风雨来临之前回归山林,而海外的使者却无可奈何,只有看着风雨望洋兴叹,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焦灼和无奈的心情。

颈联“天接沧溟迷客恨,地经齐鲁富诗篇”,说不要为滞留在渺茫的大海上而遗恨,虽说因候风耽搁了行程,但我们在经过齐鲁大地时,写下了多篇诗文,可以借此时间好好欣赏一番。此诗是与副使吴的和答诗,也有劝慰副使吴的意思,称赞吴在出使路上写了许多好诗。

尾联“吾□王享天应感,白首乘槎肯自怜”,说朝鲜国王对明朝的诚信能感动上天,希望神灵也能可怜一下他这个白发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还为国家乘船过海,远渡重洋。

第二首诗歌,仍然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天妃(妈祖)为首的海神的眷顾,保佑他们早一点回到自己的国家,见到故乡的亲人。李德泂的两首诗歌都是在为第二天、第三天的祭祀活动做铺垫。故三月二十三日的《朝天录》(一云《航海日记》)中记载:“祭天妃。庙岛人云:是日即圣母诞辰,故公(指李德泂)特祀之。”[27]

第二首诗歌是正使李德泂依照副使吴的诗韵而写的和答诗,故诗名为《次副使韵》,吴原唱诗的内容应与李德泂的和答诗内容基本相同,但笔者在专门登载吴诗歌的《天坡集》里没有查到吴的原唱诗。但吴的另一首诗歌《泊庙岛》,也描绘了在庙岛天妃庙举行祭祀活动的情况:

泊庙岛

吴 

(有天妃娘娘庙,过海船必祈风于此)

春波如练好风迟,处处移帆近古祠。

向夜悄然人语静,船头香火礼天妃。[28]

《泊庙岛》在吴的《天坡集》里排在了山东境内的返程诗歌的最后一首,说明是返程在庙岛停泊时所作。从上面说到的《花浦先生航海朝天录》和《朝天录》(一云《航海日记》)的记载看,朝鲜谢恩、奏请使一行在庙岛珍珠门海域停泊的时间为天启五年(1625)三月二十二日,三月二十三日“早朝进天妃庙焚香”,祭祀活动结束后即离开庙岛,“祭罢,微风自南,张帆向鼍矶岛”。从《泊庙岛》的诗歌内容看,是写夜里在船头祭祀天妃(妈祖),而不是在“天妃庙焚香”,所以,《泊庙岛》诗应是创作于天启五年(1625)三月二十二日夜里。

作者在诗前加注:“有天妃娘娘庙,过海船必祈风于此”,重在说明庙岛天妃庙在当时的影响,凡路经此地的船只都要在这里祭祀天妃,祈求好的风向。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至晚在元末明初,庙岛天妃庙就有很大影响了,凡是过往船只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明初多位很有影响的高丽、朝鲜使臣,如郑梦周、李稷等都到过庙岛天妃庙,并赋诗赞扬。明初另一位很有影响的朝鲜使臣权近,是受到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加赞赏的著名文学家、诗人,朱元璋还把自己创作的三首诗赐给权近,在当时中朝两国都引起了轰动。权近在出使明朝返程时创作的一首诗歌的序言里就说道:“初三日,晓有南风,欲发船。因一总旗船未至,留泊而待。既晚乃至。其夜南风甚快,又因总旗船未致祭,迁延至初四日既午乃祭。风转而西,不得发船,留宿舟中。”[29]这告诉我们,路经庙岛时,行船必须祭祀天妃(妈祖)才能起航,即使来了顺风,没有祭祀也不得发船。诗歌里还有这样的诗句:“舟中高枕卧,去住任神妃”,说只能在船里静卧等候,听从神妃的安排了。这也说明庙岛天妃庙及天妃(妈祖)在明初的朝鲜使臣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影响和地位。

《泊庙岛》诗的内容也是紧紧围绕着天妃庙的重要影响这个主题展开的。

“春波如练好风迟,处处移帆近古祠”,说春季时节大海的波浪如同白色的丝绸平铺在海面上,因为适宜远航的风向迟迟没有来到,许多船只都停泊在了古老的天妃庙旁。“练”,洁白的绸绢,这里形容大海的白色波浪。“古祠”,说庙岛天妃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前面说到,庙岛天妃庙原为海神庙,建于北宋时期,妈祖文化随元代漕运的兴盛传于北方后,开始供奉天妃(妈祖)神像,称天妃庙。

“向夜悄然人语静,船头香火礼天妃”,说夜深人静了,已经没有各种各样嘈杂的声音了,但停泊的船头上却在举行着祭祀天妃(妈祖)的活动。这既说明在庙岛停泊的船只很多,也说明航海人对天妃娘娘(妈祖)的极度虔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