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条件治病救人:医疗机构基本准则

无条件治病救人:医疗机构基本准则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澹为魏太宗治好头眩病;李修给魏孝文帝、文明太后治病多有效验;王显诊断文昭皇太后的病是怀孕,果然生下魏世宗,并有效地治疗他的疾病;崔彧针灸治好中山王王孙。在一切向钱看的时代,病人若不能预交高额费用,不予收留治疗。医疗机构、医院、医生无条件地治病救人,无条件地善待病人,这是生命至上、是尊重生命观念的体现。无条件地治病救人,实在是实现人的尊严所必须,需要有相应的医疗制度来保障它的实现。

无条件治病救人:医疗机构基本准则

医疗事业,号称救死扶伤,真正实现这种崇高目标,是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现代社会也远未做到。因为它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充分的社会条件,即社会公共财富的丰富、政治制度的文明先进、人类(包括病人自身)高度的道德水准、完善的医疗制度,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就很难实现了,就会视求医者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也即视其政治经济能量而给予治疗。

传统社会是等级社会,贵人、富人生病可能会得到医治,贫困者、卑贱者难于获得医疗。中国历史上的名医,许多是为皇帝、贵胄医病而出名。《魏书》卷91《术艺传》论及北魏一代名医,“周澹、李修、徐謇、王显、崔彧方药特妙,各一时之美也”。[2]他们为皇帝治愈疾病而得到荣宠。周澹为魏太宗治好头眩病;李修给魏孝文帝、文明太后治病多有效验;王显诊断文昭皇太后的病是怀孕,果然生下魏世宗,并有效地治疗他的疾病;崔彧针灸治好中山王王孙。[3]皆足以表明医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贵人。社会下层的贫贱者处于缺医少药的境地,所幸者有一批医生,道德高尚,富有同情心,热心为穷人治病,东汉和帝时郭玉为人疗疾,“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4]清代乾隆怀宁人章光裕,“以药济世,未尝受谢。常备药材,以待贫乏”。同县张天择,“能以药活人,贫病者不取一文”。[5]“贫贱厮养”,是贫民穷人和贱民奴隶,这些人没有钱财求医,身份卑贱,难得有医生把他们看作人而给予疾病治疗。我国传统医疗有诸多特点,一些医生医德高尚,为贫窭者施医施药,即为其一。但这种义行是个人行为,缺少金钱和地位低下的人与医疗保障仍然无缘。传统社会后期一些地方出现施药局,有的行会成立“同仁会”,为会员施药,设立义冢。此类组织,试图在局部范围内帮助穷人治病,有社会保障的某种作用,但力量微弱,涉及人群极其有限,远远没有形成社会保障事业。

到了近现代,治病的政治条件和金钱条件依然起重要的乃至主导的作用,如极力倡导阶级斗争的“文革”时期,政治挂帅,对所谓有政治问题的人,对所谓阶级敌人,不予治疗,任其病痛以致死亡。在一切向钱看的时代,病人若不能预交高额费用,不予收留治疗。此皆背离生命至上观念。(www.xing528.com)

医疗机构、医院、医生无条件地治病救人,无条件地善待病人,这是生命至上、是尊重生命观念的体现。有此观念,不论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有无政治身份,是什么肤色的人,有无金钱,一概不问,先治疗,其他再说,这是尊重生命,也是尊重人权。即使罪犯也予人道主义治疗,何况穷人,岂可摒弃!无条件地治病救人,实在是实现人的尊严所必须,需要有相应的医疗制度来保障它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