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契丹帝国的决定性战争:统和战争

契丹帝国的决定性战争:统和战争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契丹帝国的角度,这场战争爆发于辽圣宗统和年间,因此契丹人称之为“统和战争”。宋军来势汹汹,契丹帝国再一次面临严峻考验。这次战争的胜负将决定契丹帝国能否稳固立足。宋太宗一面指示边将对契丹帝国发起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一面为发起总攻进行动员和军事准备。宋太宗这一举动向整个朝野乃至契丹帝国发出了明确信号。三路大军最终会师于契丹帝国的南京幽州城下,与契丹主力部队决战,一举夺取幽州。

契丹帝国的决定性战争:统和战争

986年,即圣宗耶律文殊奴即位四年后,契丹帝国南面的宋朝倾精兵良将20余万北伐,因发生在宋太宗雍熙年间,宋朝人称之为“雍熙北伐”。在契丹帝国的角度,这场战争爆发于辽圣宗统和年间,因此契丹人称之为“统和战争”。宋军来势汹汹,契丹帝国再一次面临严峻考验。这次战争的胜负将决定契丹帝国能否稳固立足。

982年,景宗耶律明扆病逝、圣宗耶律文殊奴年少即位、承天太后萧绰摄政的消息传到宋朝,宋太宗大喜过望,再次萌生北伐之意,以期一雪前耻、夺回燕云十六州。宋朝雄州知州贺令图联合其父、岳州刺史贺怀浦上书宋太宗,称契丹“主少国疑”、太后宠信韩德让、国人积怨已深等,力谏宋太宗出兵攻打契丹、夺取燕云十六州。宋太宗一面指示边将对契丹帝国发起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一面为发起总攻进行动员和军事准备。984年,宋朝的一名参知政事李至上疏,陈述燕云十六州并不能轻易夺取,劝谏宋太宗不可对契丹妄动刀兵。宋太宗非但不听,反而罢免了李至的机要职务。宋太宗这一举动向整个朝野乃至契丹帝国发出了明确信号。此后,宋朝内部几乎无人再提罢兵止战的建议,契丹帝国也明确知道了大战不可避免,积极准备迎战。

986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宋太宗正式下诏,举全国精锐之师20余万,分东、中、西三路北伐。宋军东路军是全军主力,以天平军节度使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为副帅,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彰化军节度使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沙州观察使杜彦圭为副帅,两军出雄州北上,直取幽州;宋军中路军以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静难军节度使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西上阁门使袁继忠为都监,出飞狐北上,进攻定州等地;宋军西路军以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寰朔等州都部署,云州观察使杨业为副帅,西上阁门使王侁为都监,出雁门北上,进攻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等地。三路大军最终会师于契丹帝国的南京幽州城下,与契丹主力部队决战,一举夺取幽州。为了保密,宋太宗甚至都没有召见宰相商议,而是直接下诏将诸军将领召集到汴京,面授北伐的具体作战计划。临行前,宋太宗嘱咐诸路大军“持重缓行,毋贪小利以要敌”,并向诸军将领颁发阵图,告诫诸将领务必按阵图指示作战。宋太宗的阵图中不仅标识了行军路线、主攻方向,而且将军队临战时如何布阵、驻扎时如何扎营等内容均事无巨细地标注出来,极大地束缚了前线将领的手脚,导致前线将领几乎无权随机应变,只能完全依照阵图作战。

宋军诸路军一开始进展顺利,连连攻克契丹帝国一些城镇。承天太后萧绰和辽圣宗耶律文殊奴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收缩前线各军,主动放弃一些城池,以诱使宋军深入,围而歼之。承天太后萧绰和圣宗耶律文殊奴亲率精骑进抵驼罗口(今北京市南口附近)督战,并委任耶律休哥统筹指挥前线各军。契丹军队首先攻击的目标就是宋军的主力——曹彬率领的东路军。耶律休哥在宋朝东路军行军途中采取坚壁清野战术,并派遣小股骑兵捕杀落单的宋军兵士。东路军统帅曹彬不得不命令兵士沿行军路线两侧挖壕沟,防止宋军兵士落单,并阻挡契丹轻骑袭扰,这令宋军体能消耗极大。东路军有约10万将士,军粮消耗很快,耶律休哥遣精骑切断宋军粮道,使得东路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宋朝此次北伐,东路军是主力部队,因此将星云集,在进退两难之际,曹彬召众将商议对策,大多数将领主张兵走险棋、奋力一搏,曹彬无法约束众将,于是带着仅剩的五日口粮,急行军奔袭涿州。耶律休哥将契丹大军布置在涿州附近,以逸待劳。宋军疲惫之师到达涿州立足未稳之际,契丹军发起总攻,曹彬连忙下令撤退,东路宋军全线崩溃,一哄而散。契丹骑兵一路追杀,宋军溃军连夜抢渡拒马河逃命,被杀者、掉入河中溺死者数万人,尸积拒马河中,使得河水为之断流。契丹军追至岐沟关方才罢兵,战后,耶律休哥遣士卒收集宋军阵亡将士尸体,封土筑成一座高冢,史称“京观”,宣示胜利。耶律休哥因骁勇善战,使得宋朝一方对他十分惧怕。宋朝边境一带百姓每遇家中有小孩儿啼哭,便恐吓道:“于越至矣!”此“于越”即耶律休哥,小孩儿听后便会吓得立即止住哭声。

宋朝东路军覆灭后,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率领骑兵转战中、西两路,迎击来犯宋军。宋太宗接到东路主力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匆忙命令中、西两路宋军火速撤退。接到撤退命令,田重进率领的中路军杀了一百多名契丹百姓冒领军功,丢弃辎重火速撤退,总算安全退回宋境。而宋军西路军则远没有中路军那般幸运。

撤退命令下达的同时,宋太宗赵光义命令潘美率领的西路军掩护已经夺取的云州、朔州、寰州、应州四州百姓内迁。如果遵照宋太宗圣旨行事,必定导致西路军撤军速度缓慢,极有可能面临被契丹军追击、歼灭的危险。正当西路军犹豫不决之时,契丹帝国承天太后萧绰亲率10万大军攻占了寰州。于是,副帅杨业提出了一个各州百姓递次撤退的折中方案,他对主帅潘美、监军王侁说:“契丹士气正旺,我们千万不能和他们硬碰硬地交战。朝廷只是让我们护送四个州的百姓内迁,那么我们就率领大军从大路出发撤退,并事先派人密告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我们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命令云州的军民先出发。我的部队驻扎在应州,契丹人如果来攻,就下令让朔州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我再派1000名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并命骑兵在中路支援,那么云州、朔州、应州这三州的百姓,就能够万无一失地撤回内地了。”

杨业本是五代十国中北汉政权的将领,北汉被宋朝灭亡后,杨业归顺宋朝,官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正是由于出身北汉降将的缘故,杨业在宋军军中有时会遭受排挤。西路军将领们围绕掩护四州百姓内迁的问题展开争论,杨业提出折中方案,原本是想确保部分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但监军王侁贪功,坚决不同意杨业的方案,主张全军出击,以掩护四州百姓全体后撤。王侁甚至故意敲打杨业道:“将军素来号称‘无敌’,如今面对敌人却迟疑不前,难道是有什么别的心思吗?”杨业听罢,为表明忠心,只好率领本部人马孤军殿后。临行前,杨业与潘美约定,由杨业将契丹军主力吸引到陈家谷,潘美事先在陈家谷中设伏,与杨业里应外合歼灭契丹军主力。

杨业依计而行,将耶律斜轸率领的契丹军主力引到陈家谷。然而,出乎杨业意料的是,杨业所部到达陈家谷时,并未见到宋军伏兵。原来,监军王侁登高观望战况,误以为契丹军败走,为了争功,率领大军离开陈家谷口,奔赴前线,主帅潘美无力阻拦。待证实契丹军并未败退的消息后,王侁、潘美立即带兵逃遁,全然不顾杨业所部的处境。杨业所部被耶律斜轸围困于陈家谷,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杨业之子杨延玉阵亡。杨业本人的坐骑被耶律奚底射中,杨业跌下战马,不幸被契丹军擒获。杨业被俘后,坚决不肯投降,绝食三日殉国。(www.xing528.com)

杨业父子及所部将士殉国后,宋太宗赵光义十分悲恸,得知前线情况后,将西路军主帅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职并流放到金州。为表彰忠烈,宋太宗为杨业的六个儿子加官晋爵:杨延昭担任崇仪副使,杨延浦、杨延训担任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担任殿直。作为对手的契丹帝国,也对杨业的忠烈节义深感敬佩,契丹人在密云古北口一带修建了一座“杨无敌庙”,以祭奉杨业。杨业之子杨延昭承继父业,戍守边疆,被时人及后世称为“杨六郎”。“杨六郎”一称有两重来历:杨延昭是杨业长子(亦有史籍中记载为杨业次子),但在堂兄弟中排行第六,故而称“六郎”;杨延昭威震边关,契丹人对他又敬又怕,契丹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北方,是契丹的克星,契丹人由此将杨延昭视为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而称他为“六郎”。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毕生戍守西北边境,抵御党项人的进攻,病逝于任上。

杨业的事迹渐渐演变成《杨家将》的故事,以小说、戏曲、评书、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广为流传。在《杨家将》的故事中,编纂者在杨延昭和杨文广两代人之间又虚构出杨宗保、穆桂英一代人,表达了对忠臣良将的渴望。《杨家将》的故事中,“金沙滩双龙会”即取材于契丹帝国与宋朝之间的“高梁河之战”,“陈家谷李陵碑”即取材于宋太宗发起的“雍熙北伐”,这两场大战均以宋朝一方惨败而告终。这两场大战中,宋朝损失了无数精兵良将和军备辎重,致使数十万将士战死沙场。以《杨家将》为题材的京剧四郎探母”中,杨业之妻、杨四郎母亲佘太君有一段经典唱词:“一见娇儿泪满腮,点点珠泪洒下来。沙滩会一场败,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儿大哥长枪来刺怀,儿二哥短剑下他命赴阴台,儿三哥马踏如泥块,我的儿你失落番邦一十五载未曾回来……”形象地反映出宋军败绩的惨状。

宋军之所以在高梁河之战、雍熙北伐这两场决定性战役中惨败,究其主要原因,与宋朝兵制有关。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被众将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回想起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迭,多因武将手握重兵所致。因此,削弱武将兵权,就成了赵匡胤与新生的宋朝所面临的首要问题。960年末,宰相赵普向宋太祖赵匡胤提议,对于武将特别是位高权重的节度使,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961年农历七月初九,晚朝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将石守信等高级将领留在宫中宴饮,酒酣耳热之际,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收起笑容,长吁短叹。石守信等人忙问是何缘故,宋太祖赵匡胤答道:“若不是靠你们鼎力支持,我是坐不上皇帝宝座的,为此,我内心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皇帝实在太过艰难了,还不如做一名节度使快乐,我整夜无法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忙加以劝解,不料宋太祖赵匡胤更是深深叹了口气道:“皇帝的宝座谁不想要呢!”听罢,众将连忙离席叩头道:“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宋太祖赵匡胤假意说道:“你们都是与我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不会有异心。然而,如果你们的部下想求得荣华富贵,硬是将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当皇帝,到那时恐怕也身不由己了。”众将听罢,连连叩头,请求宋太祖赵匡胤给他们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赵匡胤这才将原本的计划和盘托出,对众将说:“人生在世,如同白驹过隙,倏忽而逝。所谓富贵,无非是多积攒金钱,使子孙后代免于贫困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远离中央,到地方上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建立长远的产业。同时也可多买些歌姬,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愿意同你们结为姻亲,君臣之间,再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多好啊!”众将听罢,连连叩头谢恩。于是,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在第二天纷纷上奏,请求交出兵权,回乡养病。宋太祖赵匡胤欣然应允,许以良田美宅,并与几位高级将领结为姻亲。就这样,宋太祖赵匡胤将武将手中的兵权收归中央,这一事件史称“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之后,宋太祖赵匡胤进一步创建一系列军事制度,以巩固中央集权。首先,宋太祖赵匡胤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协助皇帝调动全国军队。枢密院与“三衙”分掌军权,又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却无调兵、发兵之权;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却不直接掌握军队。这样,宋朝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第二,宋太祖赵匡胤将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两部分,禁军驻扎在京城和边关,厢军戍守地方,禁军和厢军的数量始终维持2∶1的比例,这样保证了中央禁军数量高于任何一地的厢军数量。第三,宋太祖赵匡胤实行更戍法,中央和地方的军队按时调动,而统军将领不跟随军队一起调动,这样确保了某一支军队不会成为某一名将领的私人武装力量,但也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和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宋朝的兵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避免了像五代十国时期那样因武将手握兵权而导致的政权频繁更迭,但其负面作用在宋朝与契丹帝国之间的战争中也凸显出来。到宋太宗时期,宋太宗赵光义更惧怕武将权势过大、对皇权构成挑战,所以创立了“阵图”制度,每次出兵前,都要向前线将领颁发“阵图”,要求前线将领严格按“阵图”行军作战,如有违背,即使取得胜利,也会遭受处罚。宋太宗赵光义的“阵图”制度严重束缚了前线将领的手脚,直接导致了两次北伐契丹帝国的惨败。

杨业

反观契丹帝国一方,契丹传统军事贵族阶层虽然对皇权构成一定威胁,但契丹军事贵族权力极大,在战场上有着临机应变的实权,客观上有利于前线将领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取得战场主动权。

契丹帝国取得了统和战争的最终胜利,宋太宗赵光义的北伐愿望彻底破产,宋朝再无力夺取燕云十六州。此役,契丹帝国不仅保住了燕云十六州,而且对宋战略方针由防守转为进攻,为契丹帝国称霸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