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东村民居改造设计研究:民俗特色提高生产力

关东村民居改造设计研究:民俗特色提高生产力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代虽然与中原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融合,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为本民族的设计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征略的不断胜利使原本弱小的民族变得更加自信,民族自身的审美情趣得以伸展,从而促生了极具民族特点的造物风格。由于入关后的政治地位提高经济条件上升,在设计上装饰更加考究华丽,就连灶房都非常考究,洞房更是红漆、宫灯、喜床、被子更是极尽奢华,满族特色设计得到了升华。

关东村民居改造设计研究:民俗特色提高生产力

早期的东北地区受气候环境的影响生产力低下,“乌桓者……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这一时期以渔猎游牧为主人们生活较为清苦。《辽史》中记载“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又有“番居内地者,岁时田牧平莽间。边防纠户,生生之资,仰给畜牧,绩毛饮,以为衣食。”说明契丹族由游牧、渔猎发展为渔猎、游牧、农耕并重的经济类型,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从汉唐到辽代,契丹所处地域的设计也是逐渐变化的,例如:同样的陶器,汉代到晋代在形制上与中原基本一致,只是加工工艺和烧制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辽代虽然与中原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融合,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为本民族的设计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征略的不断胜利使原本弱小的民族变得更加自信,民族自身的审美情趣得以伸展,从而促生了极具民族特点的造物风格。

图1-15 鄂温克族帐篷(作者拍摄)

图1-16 较为原始的鄂温克族的帐篷(作者拍摄)

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在文化上基本汉化,但作为精神物化形式的设计却得到了更具民族化的发展,清朝的服饰就是非常典型的实例。在清朝前身的金代“妇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编绣全枝花,周身六襞积。”裙服无论是款式还是图案都流露出中原文化的影子,然而到了清代,同一民族的服饰却有了更浓郁的民族特色,马蹄袖、对襟马褂、坎肩、花盆绣花鞋、锥形官帽已经迥异于汉民族服饰。

图1-17 清代服饰(作者拍摄整理)

图1-18 清代妇女上衣(作者拍摄整理)

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和北京故宫的坤宁宫做比较也可以看出满族入关前后的建筑设计产生的变化,清宁宫房屋建筑在东次间开门,寝宫和宗教祭祀连为一体,西屋为“筒子房”格局,之内设有三面火炕和火暖地面,窗户沿袭传统的外关式直棂吊搭窗,烟囱亦是保持着满族特色设在房屋后面。宫殿镶嵌了龙纹五彩琉璃和雕刻彩画。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和皇后居住的中宫,正对宫门竖立源自满族民间传统的“索伦竿”。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缘剪边,前后皆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坤宁宫仿盛京清宁宫,在开门、门板、槅扇窗均改为清宁宫样式。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由于入关后的政治地位提高经济条件上升,在设计上装饰更加考究华丽,就连灶房都非常考究,洞房更是红漆、宫灯、喜床、被子更是极尽奢华,满族特色设计得到了升华。

图1-19 略显简陋的沈阳故宫清宁宫(作者拍摄)

图1-20 民俗文化村的烟囱(作者拍摄)(www.xing528.com)

图1-21 沈阳故宫的烟囱(作者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