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时期的文化开放与海外交通,见证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秦汉时期的文化开放与海外交通,见证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仅如此,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地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全面文化开放的时代,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广泛传播,同时也大规模地引进、吸收、融合海外其他民族文化的时代。汉承秦制,所以称之为“秦汉文明”。到汉武帝统治时期,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或文化思想上均达到了鼎盛状态。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属于同一时期,在当时各雄踞东西一方,并分别对东方和西方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文化开放与海外交通,见证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疆域广阔,经济发达繁荣,在社会生活、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表现出那个时代宏阔激昂的文化精神,表现出阔步前进的宏伟气势。不仅如此,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地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全面文化开放的时代,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广泛传播,同时也大规模地引进、吸收、融合海外其他民族文化的时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在许多情况下是以汉代作为实质性的起点。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措施,如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和通水路,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等等,对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前202年,汉朝建立。汉承秦制,所以称之为“秦汉文明”。

汉朝是一个国力强盛的国家。到汉武帝统治时期,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或文化思想上均达到了鼎盛状态。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十分雄厚,《史记》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至文景时期,在农村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的基础上,商业很快再度勃兴。《汉书》记载晁错对汉代商业及商人势力发展的评论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经过秦、汉两个王朝,中国已牢固地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帝国蓬勃发展的时候,在西方则发展起一个强盛的罗马帝国。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属于同一时期,在当时各雄踞东西一方,并分别对东方和西方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论,汉王朝在国力和文化发展水平上要比罗马帝国更为强盛。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H.G.Wells)引述了美国历史学家帕克(E.H.Parker)对古代中国的评论:

居鲁士(Cyrus the Great)和亚历山大大流士(Darius)和薛西斯(Xerxes)、恺撒(Julius Caesar)和庞培(Pompey),他们固然都做过十分有趣的远征,但它们若比之于亚洲另一端正在进行的征战,在规模上和在对人类的利益上肯定地都相形见绌了。西方文明有较多的技艺和科学,这些是中国从不关心的;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发展了历史的和批判的文学、文雅的举止、奢华的衣着和行政管理体制,欧洲如果能有这些也会感到自豪的。[1]

汉王朝是当时东方世界上最强盛的大帝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努力开疆拓土,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活动区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帝国的版图包括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内蒙古、宁夏等20多个省区。汉帝国的疆域也在秦王朝领土的基础上继续向外拓展。至汉武帝时,由于积极开疆拓土,广开三边,巩固和发展了庞大的帝国,使我们祖国的版图粗具规模。到西汉末年,汉帝国拥有人口5959万,领土东西9302里,南北13368里。这样拥有庞大人口和广大疆域的国家在那个时期的东方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在西北,汉朝采取积极抗击匈奴的战略,控制了天山南北,移民屯田,而后又设西域都护,巩固和拓展西北边地,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线,为以后正式开通著名的“丝绸之路”准备了条件。在西南区也大力开辟,设置都护,而在越南北部和朝鲜北部则直接设置郡县,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汉王朝对周边地区的积极拓殖经略,使其处于中华文化的广泛影响之下,为在东亚地区形成“中华文化圈”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汉王朝不仅积极经略周边地区,而且大力发展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全面实行文化开放的时代,而文化开放正是对自己民族文化充满自信的表现。在此之前,中外文化已有交流的踪迹,也早有持续不断的涓涓细流。而至汉代,则是自觉地开辟对外交通,发展对外交往,与远近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成为真正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东方帝国。在陆路,由张骞通使西域而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密切了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与中国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海路,创辟中印海上航道,把航线延伸到印度洋,与海上通道国家建立联系。汉王朝在积极向外派遣使节的同时,还接待来自许多国家的使节,不仅建立起互通友好的政治关系,还大力加强人员往来,发展经济关系,促进物质和精神文化交流。当时中外交通四通八达,人员往来相望于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世。学者概括了汉代中国5条主要的对外交通路线,即:(1)东方:朝鲜半岛到日本列岛的“北海道中”航线。(2)北方:由匈奴人所控制的草原丝绸之路。(3)西域:南北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凿空”。(4)西南:四川与滇—缅—印古道的连接。(5)南海:合浦至黄支国的海上航线。通过这些线路,汉朝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日本北九州岛地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亚地区、中亚以及西亚地区,有了经常性的直接往来。

美国历史学家伯恩斯(Edward Mcnall Buras)和拉尔夫(Philip Lee Ralph)认为:

汉朝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之一。……在疆域辽阔和国势鼎盛两方面,汉代中国都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中国没有与其他文明地区相隔绝,它的商业联系,特别是通过横贯新疆突厥斯坦的商路所进行的贸易往来,远及天涯中国人也开始在公海上扬帆远航,不过,大洋上的贸易主要是由那些直抵南中国海和东京湾[2]的印度航海家经营的。中国商人不仅与印度、锡兰,而且与日本、波斯、阿拉伯半岛、叙利亚进行贸易,甚至间接地与罗马帝国贸易。[3]

在汉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开始了具有实质意义的对话。不仅如此,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还推动了当时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汇合与交融。正如日本学者江上波夫所说的:中国自从汉帝国时期“即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东方终点站”[4]。我们还可以补充说,中国又是在东亚的国际文化交流的接力站、起点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