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潘仕成的籍贯及其与广州四大豪富的关系简介

潘仕成的籍贯及其与广州四大豪富的关系简介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续志》《府志》谓潘仕成为“捕属人家”,即于巡捕有户籍登记,换言之,已落户番禺,故多有称番禺潘仕成的。《何文》谓潘仕成“是广州当时著名的潘、卢、伍、叶四大豪富之一”。而潘仕成一系未见有经营洋行之载。综上所述,可以推断:1.潘仕成原籍福建,与江苏潘德舆毫无关系;2.潘仕成与十三行同文行及同孚行潘氏是族人,但不是一家;3.清末广州四大巨富“潘伍卢叶”中之“潘”,当指能敬堂潘氏,非指潘仕成。

潘仕成的籍贯及其与广州四大豪富的关系简介

《续志》《府志》谓潘仕成为“捕属人家”,即于巡捕有户籍登记,换言之,已落户番禺,故多有称番禺潘仕成的。其祖籍则为福建,与他来往的闽籍贵交知己多人,来往书信皆以“乡愚弟”自称,是为佐证。

《何文》谓潘仕成“是广州当时著名的潘、卢、伍、叶四大豪富之一”。章文钦《十三行商早期首领潘振承》(载《广州名人传》)谓“清朝末年,广州的豪商巨富,首推潘卢伍叶四家,即原十三行商中同文行及同孚行的潘家、广利行的卢家、怡和行的伍家和义成行的叶家。”荔湾区方志办编《荔湾大事记》谓:“在洋行行商中,以潘、卢、伍、叶四家为著。他们大多以经营洋行而成巨富。”其中之潘“是同文行的潘启”。潘仕成并不属同文行及同孚行潘家,只是同一族而不同一系,《何文》之说不确。

查《潘氏族谱》,其祖籍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唐代先祖随陈元光从戎入闽,定居漳州龙溪乡。唐末因战乱散居闽地,其一支于南宋绍熙二年归居泉州同安县明盛乡栖栅社。传至十七世潘启(讳振承),由闽入粤经商。他“贫而好义”、“夷语深通”。“往吕宋国(今菲律宾)贸易往返三次”,有了积蓄,就在广东定居下来。在陈姓洋商行中经理事务,得其信任委以全权,数年后陈姓行商获利归里,潘启则请旨开设同文洋行。行名取福建故乡同安文圃山之义,以示不忘本。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潘启在广州河南乌龙岗一带置地,设祠“能敬堂”。定地名龙溪乡,也是以家乡名。在户部注册,报称富户,是为能敬堂潘氏入粤始祖。同文行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暂告歇业,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名同孚行复业,由潘启四子潘有度(潘致祥)经营[1]。有度后传子潘正炜,为同孚行行主。

潘启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大。三弟潘颖(讳振联)之长子潘有量是盐商。有量生十四子,次子正威由闽入粤,为“怡怡堂”始祖。三子正柔、八子正畴、十二子正妙也入粤分居穗地,其中正畴“卜居太平门外第十甫”[2]。据《荔枝湾史话》,谓潘仕成在未建海山仙馆前,旧居在第十甫爱育善堂址。实际上,爱育善堂址在十七甫(现十八甫路46—52号),诰赠“荣禄大夫”之记载,则仕成不是“能敬堂”一系是肯定的。

潘启为福建同安潘氏始入穗定居者,又是建议设洋行总商的发起人[3]同文行势力极盛,至今海珠区南华西街辖内以“龙”字及“栖栅”命名里巷尚有二十条,连成一大片,可见一斑。而潘仕成一系未见有经营洋行之载。其祖父潘有量为盐商,潘仕成曾两授盐运使(未赴任),晚年以盐务亏而破产,可见他是盐商。潘启三代富有,而仕成一系发迹仅见于他,其家业除海山仙馆外,今存未见有其他什么有名气的地名,此为其一系财势显然不如能敬堂之佐证。(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

1.潘仕成原籍福建,与江苏潘德舆毫无关系;

2.潘仕成与十三行同文行及同孚行潘氏是族人,但不是一家;

3.清末广州四大巨富“潘伍卢叶”中之“潘”,当指能敬堂潘氏,非指潘仕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