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三桓专权鲁国管理层收购

春秋三桓专权鲁国管理层收购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三桓”,指的是代表鲁国私家势力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政治家族,因为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因此被称为“三桓”。杀嫡立庶的内乱发生之后,鲁国公室的势力受到了很大打击。以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形比喻,至此,鲁国彻底被“管理层收购”了,以前还姓“公”的鲁国,自此彻底姓“私”了。鲁昭公之后,鲁定公、鲁哀公、鲁悼公等人都不能扭转“三桓专权”的局面,鲁国“陪臣执国命”的局面就此定型。

春秋三桓专权鲁国管理层收购

在鲁国的历史上,“三桓专权”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所谓“三桓”,指的是代表鲁国私家势力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政治家族,因为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因此被称为“三桓”。所谓“专权”,就是这三个家族控制了鲁国政权,国君的权力反而被架空了。

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

事情还得从公元前609年说起,这一年,鲁文公去世了。鲁文公有两个妃子,长妃哀姜,生子恶和视;次妃敬嬴,生子倭。鲁文公去世,按照当时的礼法,应该是嫡长子恶继承国君之位。可是,次妃敬嬴与鲁国权臣襄仲有私情,于是她就要求襄仲拥立自己的儿子倭当国君。襄仲提出要立倭作国君,但是另一大臣叔仲不同意。此事在鲁国国内没通过。襄仲不甘心,又谋求国际势力支持。他找到了齐惠公。恰好,齐惠公刚当上齐国国君不久,正希望与鲁国搞好关系,就答应了襄仲拥立公子倭的请求。得到齐国撑腰之后,襄仲就杀了恶和视,然后立倭为鲁国国君,是为鲁宣公。

杀嫡立庶的内乱发生之后,鲁国公室的势力受到了很大打击。另一方面,“三桓”则借机大肆发展势力,由此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政治局面。

以前,鲁国的执政官都是由国君的公室担任,内乱发生之后,执政官改由“三桓”中势力最强的一家出任。利用执政官的身份,“三桓”在政治上逐渐架空了国君,在经济上逐渐削弱了公室。原来,鲁国有“二军”,皆由国君及其公室控制。可是,到了公元前562年,鲁国“作三军”,“三桓”则“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要知道,鲁国当时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体制,这等于说,鲁国从此被分成了三大股份公司,“三桓”各得其一。过了不久,“三桓”又“四分公室,季氏择其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这一次,他们三大政治家族重新划分了股权,鲁国被分成了四大股份,势力最强的季孙氏控制了两股,孟孙氏和叔孙氏各得一股。至于鲁国国君,只能象征性地从这三大家族那里接受一点“贡奉”。以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形比喻,至此,鲁国彻底被“管理层收购”了,以前还姓“公”的鲁国,自此彻底姓“私”了。(www.xing528.com)

鲁昭公当国君时,不甘心大权旁落,试图削弱“三桓”势力。公元前517年,他联合一些与季孙氏结怨的贵族,攻打季孙氏,结果失败,被迫流亡。

鲁昭公之后,鲁定公、鲁哀公、鲁悼公等人都不能扭转“三桓专权”的局面,鲁国“陪臣执国命”的局面就此定型。

对于鲁国的政局,宋国大夫乐祁早在鲁昭公被驱逐之前就做出过准确判断,他说:“鲁君必出。政在季氏三世矣,鲁君丧政四世矣。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鲁昭公必然被驱逐。政权被季氏控制三代了,鲁国国君丧失政权已经四代了。没有民众的支持,统治者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

李敖曾说:“时间可化非法为合法。”鲁国“三桓专权”的情形就说明了这一点。鲁国的权力本来是属于鲁国国君的,可是自鲁宣公以来,鲁国国君长期失去政权,时间一长,民众已经习惯于被三桓统治了。如此一来,即便鲁昭公想重新夺回权力也做不到了。统治者一旦失去民心,哪怕贵为国君,有时也难免被驱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