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育成果

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育成果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高校外语教育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性。将文化元素直接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使高校外语教育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性。外语学习和运用能够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融,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意识。以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对中国高校外语教育赋予了更多使命,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育成果

首先,高校外语教育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性。一是语言本身的意识形态性。人类语言学先行者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指出,“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洪堡特,1997)。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系统,作为精神和思想表达的形式,它还承载着这种语言所蕴含的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到,“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虽然马克思将语言划入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虽然语言不能完全和意识形态等同起来,但当语言作为承载文化的载体时,其本身也就具备了意识形态属性。外语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学生外国语言知识和表达技能,在传授语言信息的同时,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元素也会随之向受众传递。二是文化本身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与文化紧密相连,两个概念在内容上有相当多的重复。除了语言教学以外,高校外语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介绍语言对应的文化,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因此,外语教育教学成了学生接触外国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将文化元素直接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使高校外语教育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面对国外思想的碰撞,如何在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在尊重、包容世界多样文明的基础上,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开展好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的关键所在。

其次,高校外语教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外语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从学科布局、语种分布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环节,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于国家经济、文化、外交等发展需求。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正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外语学习和运用能够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融,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意识。以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对中国高校外语教育赋予了更多使命,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当前,外语教育在服务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中国文化传播、世界文明交流还是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养全球治理人才等方面,均需要外语学科作出积极贡献(戴炜栋,2019)。落实到人才培养环节,就是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够强的国际专业人才;就是要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端正、道德品质优良,能够抵御外国思想文化消极影响,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不仅要掌握熟练的业务本领,还应该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领,在开展好专业教学的同时,注重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端正个人在教育教学环节的角色定位。(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