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复医疗中情志与康复效果的关系

康复医疗中情志与康复效果的关系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康复医疗中,调节情志,使脏腑器官能得以协调,从而尽快恢复康复对象的正气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七情生于五脏,而七情太过,又能损伤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于此可见七情过激致病之多。也有人对此作过调查对比,丧偶老人在居丧第一年内死亡者有12.2%,而无丧偶的老人在一年内死亡率仅1.2%。心神能统领五志。

康复医疗中情志与康复效果的关系

致病有多方面的因素,外在的气候因素是六淫、疫疠之邪,为外感、传染性疾病的因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常为内伤病的因素;此外,刀伤、烧烫伤、冻伤、虫兽咬伤等,为外伤性疾病的因素。所以张仲景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此三条,至后世发展为三因学说。作为养生者,重要的是要防止这些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其中预防七情伤人又是最重要的。而在康复医疗中,调节情志,使脏腑器官能得以协调,从而尽快恢复康复对象的正气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养生、康复医疗中之所以首重七情,是因为内伤病,多数由七情过激而引起的。因七情生于五脏,而七情太过,又能损伤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这是指出七情对五脏的损伤;而《素问·举痛论》更指出了七情太过引起内脏功能的紊乱,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其所致的病证,在《素问·举痛论》、《上古天真论》和《灵枢·本神》等篇中,都有概括的论述。而七情过激为病中又以大怒和过度忧思伤人为多,而怒之伤人又以郁怒为甚,故有人说“肝为百病之贼”,此肝字,实即为怒。清·李冠仙《知医必辨》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而妇人尤甚。”因“肝一病即能延及他脏”。故“治病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揆诸临床,凡内科杂病,确实涉及肝郁、肝气失疏而变迁为他病者,比比皆是,故清代王旭高在其《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有治肝三十法,可证肝怒,肝郁为病之多了,其次则为忧思致病。世之善忧之人,常自扰于忧患之中,正如清·费伯雄所形容的那样: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思有情思、悲思等,凡久思不解则伤脾,由思而病者甚多。这在古今医案中有不少记载,即现实的社会中亦屡见不鲜。于此可见七情过激致病之多。现据调查长寿的老人中也证实了这一点,1982年有人综述了以往对长寿老人的研究,全国所有的长寿者中性格开朗者占43%。事实说明七情对养生康复有着极大的影响。相反,有些老人一旦失去配偶,或丧至友,由此而不能自抑,产生了孤独、颓废、忧郁,往往因之而相继去世。也有人对此作过调查对比,丧偶老人在居丧第一年内死亡者有12.2%,而无丧偶的老人在一年内死亡率仅1.2%。

其他由七情中悲喜惊恐而致病者,当然亦不是绝无仅有,相比之下,当比郁怒、忧思者较少。且所患者多数属精神性疾病。(www.xing528.com)

七情太过之为病,能够损伤五脏,导致多种疾病,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故欲养生防病,须加调摄而勿犯;既已犯病者,亦应善自调摄,方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调摄之法,唯宜调心。以心为君主之官,主藏神、主神明。心神能统领五志。《内经》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又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均是说明心神的指导作用,世就是说若人的理智能控制不良情绪的刺激,便能杜绝情志病的发生,有病亦能随之而康复。对此喻嘉言《医门法律》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因此在养生与康复医疗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心神的主宰作用,努力减少不良刺激对机体的影响,以增强养生与康复医疗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