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专汽车专业课程改革实务:深化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

中专汽车专业课程改革实务:深化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进行这些复杂联系的人,才可称为能胜任工作任务的人,也才可称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因此,要有效地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明确地把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作为重要课程内容。

中专汽车专业课程改革实务:深化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

依据职业教育课程理论,首先必须回答教育学中几个古老而又基本的问题,即能力是如何形成的?有了知识是否就一定有能力?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随着知识论学习论的发展,人们对职业能力本质及形成机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如德国学者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论证便是从知识论角度出发的,其基本观点是“忽略程序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而只重视陈述性知识将导致能力获取的缺失”;并且强调无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只有在与个体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被具体化,才能有利于行动能力的获取。这些研究无疑对我们理解职业能力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既然能力是体现在行动中的,那么从行动结构出发或许是理解能力本质更为有效的途径。

在英文中,职业能力对应的词是“competence”,其含义是“任务胜任力”。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即“任务”和“胜任”。既然“任务”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那么任务本身就应当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要让个体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清晰地知道某一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有哪些。当然,仅仅知道有哪些工作任务,还不能表明个体就具备了相应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技术原理、工作方法、工作技能与工作任务之间,以及工作任务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起联系,并且这些联系能够随着工作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因此,可以把职业能力的本质概括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按照这一原理,只有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引导个体努力建构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的复杂性源于技术在工作体系中的应用。与古代经验技术不同,现代理论技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应用了科学研究的成果。例如,没有航天学,很难想象宇宙飞船能够上天。科学研究为技术发明的可能性提供了巨大空间,使我们获得了大量以往难以想象的技术,与此同时也给职业教育课程带来了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即如何处理“任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应当看到,技术的应用使得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说,技术所改变的不仅是工作方法,也包括工作任务本身。事实上,工作任务的形成除了受劳动分工与劳动组织等因素影响外,技术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工作任务的演进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这个角度看,技术与工作任务是不可分离的。工作体系中的技术并非抽象的,而是被工作化了的技术。技术的“工作化”可以理解为技术对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的改造,但更应当理解为技术的任务化。即工作过程中的技术已转变成了一条条具有稳定性的工作任务。这意味着在技术理论化背景下,“联系”作为能力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所改变的是与任务相联系的具体知识内容从过去的经验知识更多地转向了理论知识,同时联系的过程也更加动态与不确定。(www.xing528.com)

因此,在以理论技术为手段的工作体系中,职业能力的本质仍然可表述为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能进行这些复杂联系的人,才可称为能胜任工作任务的人,也才可称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可见,职业能力的形成并非仅仅取决于获得了大量理论知识,如果这些知识是在与工作任务相脱离的条件下获得的,那么仅仅是些静态的知识,它们是无法形成个体的职业能力的,这就是有知识无智慧现象形成的具体原因。从职业能力形成的机制看,联系的清晰与动态程度远比知识的数量重要得多。事实上,专家与新手的差别并不在于知识的量,往往是专家的知识量还不如新手,但是专家的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比新手要复杂得多。

因此,要有效地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明确地把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学科课程虽然强调了个体对知识的学习,但这些知识由于是在与任务相脱离的条件下学习的,因而个体并不能建构其工作意义,从而不能有效地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当然,由于理论技术的应用,联系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个体有必要在掌握工作任务及其与知识的联系的同时,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但正如劳耐尔所说,与系统工作任务关联的专业知识只是新手发展到专家的手段,只有最终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系统的专业知识,才可能达到专家的技术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