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广汉妙计锄奸,改变颍川

赵广汉妙计锄奸,改变颍川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赵广汉向来不畏强暴,他毫不畏惧地走马上任了。赵广汉冥思苦想,终于使出了一个绝招:向阳背阴,通衢小巷,广设举报筒,传令各方揭发举报盗贼的种种罪行。恶势力一旦解体,赵广汉便严惩了原、褚两姓中的首恶分子。这一果断举措,震动了整个颍川,深受其害的百姓无不额手称庆。自此,盗匪灭迹,百姓安居乐业,短短数月之间,颍川的面貌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赵广汉妙计锄奸,威名远扬,连远在北疆的匈奴也盛传此事。

赵广汉妙计锄奸,改变颍川

西汉宣帝时,河南颍川郡有两个大姓宗族,一姓原,一姓褚。这两个大姓宗族互相联姻,盘根错节,结为死党。他们结交官吏,骄横跋扈,强取豪夺,为害一方。一时间,盗贼蜂起,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局面,颍川太守一筹莫展。于是,宣帝特派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除暴安民

颍川并非京城,天高皇帝远,兼之原、褚两大宗族上有地方官吏撑腰,下有宗族子弟呼应,要除掉这方恶势力,无异于虎口拔牙。可赵广汉向来不畏强暴,他毫不畏惧地走马上任了。

赵广汉初到颍川,面对原、褚两大宗族庞大的关系网络,表面声色不露,暗中却加紧查访。可是,信息源竟全部被原、褚两大宗族切断。赵广汉冥思苦想,终于使出了一个绝招:向阳背阴,通衢小巷,广设举报筒,传令各方揭发举报盗贼的种种罪行。

起初几天,原、褚两大宗族恶势力负隅顽抗,颍川百姓慑于淫威,所以每天打开举报筒,里边都是空空的。赵广汉毫不在意,就把原先掌握的一些材料假托是从举报筒中得来的,然后抓获九个零星作案者严加审讯,把可以利用的情况综合起来,有意让人透露出去,说原姓家族的犯人供出了褚姓家族的犯罪行径,褚姓家族的犯人供出了原姓家族的犯罪行径。这样一来,立生奇效,闹得原、褚两个宗族之间人心惶惶,互相猜忌。举报筒虽然还是空的,但是依然广为设置。一段时间下来,这两大宗族之间由互相猜忌,进而萌生了对立情绪,所谓你既不仁,我也不义,渐渐地,便相互告发,以示报复。至此,赵广汉设置举报筒来声东击西、分化瓦解的策略初见成效。(www.xing528.com)

赵广汉在把恶势力的注意力引向举报筒的同时,却广撒情报之网,凭借着自己所擅长的钩距之术,广开信息源,沟通信息渠道,全方位地获取各种机密情报。何谓钩距之术?古人晋灼解释道:“钩,致;距,闭也。使对者无疑,若不闻而自知,众莫觉所由以闭,其术为矩也。”按今天通俗的说法,就是为搜集情报,应深入接触知情者,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启发他们在毫无戒备的自然心态下无所顾忌地说出所了解的各种情况,以便从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方说,你想了解马的价钱,却不直接问马的价钱,而是先问狗的价钱,接着问羊的价钱,再问牛的价钱,然后很自然地问及马的价钱,让人无从揣摩你的真实意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可判断出马价的高低贵贱来。这便是钩距之术的要旨。赵广汉深谙此道。他态度谦恭,平易近人,很快便博得了百姓的好感与信任,他为民除害的决心也深深感动了百姓。于是,他便从百姓那儿源源不断地获取了原、褚两个家族的罪证。为了保护知情举报者,赵广汉隐去他们的姓名,并移花接木,声称举报筒里的投诉材料很多很多,都是两家子弟举报的。至此,原、褚两大家族和宗族内部互结仇敌,冤冤相报,大量的罪证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顽固堡垒终于不攻自破。

恶势力一旦解体,赵广汉便严惩了原、褚两姓中的首恶分子。这一果断举措,震动了整个颍川,深受其害的百姓无不额手称庆。颍川的风气得以彻底改变。恶势力一倒,盗匪们只得潜逃四方,转入地下。但一旦作案或蠢蠢欲动的话,缉捕人马便旋即赶到。情报之准确,破案之神速,空前绝后,令盗匪心惊胆战。自此,盗匪灭迹,百姓安居乐业,短短数月之间,颍川的面貌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赵广汉妙计锄奸,威名远扬,连远在北疆的匈奴也盛传此事。(《汉书》曦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