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门雀仔园的记忆:重庆母城侨界的口述历史

澳门雀仔园的记忆:重庆母城侨界的口述历史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叫李秀英,1931年6月29日出生于澳门雀仔园高冠街29号(整理者注:雀仔园,开辟之前原是一片树林,葡萄牙人打猎常捕获雀鸟,故有“雀仔园”之称。澳门姑娘李秀英父亲娶了两个妻子,这在澳门当时是允许的,前后一共生育了11个孩子,但存活下来的并不多。雀仔园在澳门不算是热闹的街道,都是经济一般的家庭生活在那里。抗战期间,哥哥曾到桂林读大学,后来桂林打仗,他的东西全部被战火烧毁,所以又回到澳门。

澳门雀仔园的记忆:重庆母城侨界的口述历史

我叫李秀英,1931年6月29日出生于澳门雀仔园高冠街29号(整理者注:雀仔园,开辟之前原是一片树林葡萄牙人打猎常捕获雀鸟,故有“雀仔园”之称。清朝同治年间,被规划成方格状街区,建立圩市,是葡萄牙政府在澳门开的第一个坊。此后当局在坊内拨地建造土地庙,每年土地神诞日,坊内均举行贺诞活动。“高冠”指的是天主教高级神职人员所戴的礼冠。高冠街曾有一个市井别名“高得街”,源于高冠街以前有一家名为“高得记”的彩票摊馆)。

我的祖籍是广东新会,父亲李跃年轻时就到澳门谋生,后来和别人合伙开办了一家“跃和公司”(音),主要从事房屋建筑业务。

澳门姑娘李秀英

父亲娶了两个妻子,这在澳门当时是允许的,前后一共生育了11个孩子,但存活下来的并不多。我母亲是二房,在我印象中,她总是在做家务、做卫生。

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我们家有四层楼,每一层都是一个“窄溜溜”。一楼是厨房厕所,父母住二楼,我住三楼,哥哥住四楼。尽管澳门早已经是殖民地,但我们还是过着很传统的中国式生活,比如每年大年三十,父亲会把红包包好,上面写着字,大年初一我们都拿着红包去花街买花。家里的教育都是旧式教育,女孩子尤其不问事、不管事,遇到邻居,不过说一声“早”,晚上8点之后都不出门。(www.xing528.com)

雀仔园在澳门不算是热闹的街道,都是经济一般的家庭生活在那里。在我们家旁边就有葡萄牙人居住,我记得他们最喜欢用骨头、番茄、白豆炖汤,还喜欢吃面包。我们从小在当地说广东话,葡萄牙语也会说一点。我的妹夫,就是葡萄牙人。

1941年年底,日本军队占领香港,尽管战火没有烧到澳门,但有很多香港人到澳门避难,当地一度连大米都供应不上。清晨5点我就得去排队,因为每天的供应量很少。

抗战期间,哥哥曾到桂林读大学,后来桂林打仗,他的东西全部被战火烧毁,所以又回到澳门。(整理者注:1944年,日军在衡阳会战后继续进犯广西,随后爆发了桂林保卫战

我上过几年小学。不过当时家里都重男轻女,我辍学后,主要是在家里做一点缝纫。在我16岁时,父亲去世,我开始在家里做点手工活儿,主要是做鞭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